作者简介:倪洪兰(1963- ),女,江苏南通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学与社会管理教研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目前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分别上升了2.93个百分点与1.91个百分点。预计到204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江苏是全国最先步入老龄化的省区,早在1986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早于全国13年。进入新世纪之后,江苏的人口老化速度加快,并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一是规模大、增速快。截至2010年底,全省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300万人,较十年前增加了37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7.4%。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预期寿命延长,预计未来50年,江苏老年人口规模将以年均1.9%的速度递增,到205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1702万人,老年人口比重将超过四分之一。二是高龄化老年群体比重大。统计显示,2010年底,江苏省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达211万人,占全省老年人口总数的16%。而80岁以上老年人大都体弱多病,超过一半失去独立生活能力。三是空巢老年家庭日益增多。目前,江苏省城市空巢老年人比例占54%以上,农村空巢老年人比例占48%以上。空巢家庭老人的生存风险高,其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双重需要都渴望得到满足。为此,面临老龄社会的挑战与高龄社会的逼近,江苏迫切需要积极健康的老年文化来支撑。
江苏的老年文化创新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江苏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阵地,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与此相关的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水平,都相对高于全国其他地区;江苏的社会结构转型也相对快于全国其他地区,而且明确提出了“两个率先”的社会发展目标;加之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教育资源丰富,这些都为江苏的老年文化创新提供了颇为便利的经济与文化条件。
近年来,面对老龄社会的严峻挑战,国内外学界有关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文化的关注与研究不断深入,其主要著述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1)提出老年文化转型是顺应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的必然选择。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强调了“独立、照顾、自我实现和尊严”等对于老年人生的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老龄化”(Healthyageing)的概念,强调人在进入老年期之后,在生理、心理、智能等方面尽可能长久地保持良好的状态。其后的2002年第二届马德里世界老龄大会又推出了“积极老龄化”(Activeageing)的命题,进一步强调老年群体和老年人自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仅在机体、社会、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要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可以继续为社会作贡献。国际社会有关应对老龄社会的原则与概念的演变,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即人口老龄化呼唤老年文化的创新与转型。(2)通过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分析与未来趋势的预测研究,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及社会效应的分析,提出了从发展老年文化的视角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目前学界有关这方面内容的著述,比较多的是围绕如何从制度层面建立与完善城乡养老保障制度以及多元化养老模式等内容展开调查与研究。也有少数学者从老年人生活方式譬如说居住方式的变革等视角,对创新老年文化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另有部分学者立足于社会管理或社区服务层面,通过对老年文化活动现状的调研与分析,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3)通过对中西方不同的老年文化的比较,譬如家庭关系中“接力文化”与“反哺文化”的比较研究,以及针对中国传统老年文化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构建新型老年文化的必要性。
纵观上述研究,与大量有关老年人的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医疗服务等内容相比,对老年群体的文化关注显得有些苍白。老年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生存方式,在中国由来已久,但作为一个理论范畴的提出,迄今只有10年左右的时间。尽管这些年来,老年群体的文化价值与精神生活开始进入学者专家的视野,但总体来说,目前有关老年文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且相对比较薄弱。为此,笔者从老年文化的内涵分析切入,试图阐明老年文化创新的社会结构性基础,以此为逻辑起点,通过对江苏老年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就如何从社会文化转型视角创新老年文化提出了一些设想。
二、老年文化的内涵分析框架
目前学术界对于老年文化作为一个理论范畴的内涵界定不甚清晰。有的学者主张老年文化是一种以老年人为主体的文化,是老年人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驾驭并适应环境,创造新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学者持不同观点,认为老年文化不能等同于老年人文化,两者在内涵上不尽相同。老年文化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老年人自身构建的文化,如服饰、饮食、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等;二是社会构建的有关老年人的文化,如老年观、尊老敬老传统、涉老制度等。老年人文化是老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有的学者甚至将老年文化等同于“孝文化”、“尊老文化”或老年文化活动。笔者以为上述理解既缺乏对老年文化心理的深层洞察,也难以体现老年群体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主体价值的充分实现。要科学地界定老年文化,首先,要明确老年文化的理论范畴。老年文化隶属社会学范畴,因此,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结构而言,老年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其次,要明确老年文化的社会功能。老年文化的功能定位要从两个不同的层面进行研究:一是从老年群体的需求满足层面,老年文化至少涵盖了四个功能,即物质供养功能、生活照料功能、精神关爱功能、价值实现功能;二是从社会发展层面,老年文化又具有文化传承、代际和谐、文明进步的功能。再次,要明确老年文化的分析框架。由于老年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要从社会文化变迁的动态视角,分析老年文化特别是老年文化心理的变迁。笔者认为,老年文化心理的变迁可以从6个维度进行分析。一是人格结构,主要以转型期常见的四种人格取向即进取型人格、守旧型人格、颓废型人格与反社会型人格为尺度进行研究。二是认知模式,主要分析老年人群的自我认知与非老年人群对老年文化价值的认知模式的变动。三是社会动机,主要涵盖两方面内容:一是考察老年人群在亲和动机与成就动机方面发生的变化;二是分析非老年人群尊老与助老行为的动机。四是社会态度,重点考察老年人群与非老年人群对老年人生活方式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设置的行为倾向,包括是否存有偏见。五是代际关系,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分析家庭代际关系发生的微妙变化。六是角色适应性,考察老年人从职业角色到非职业角色的适应,从退(离)休到退(离)而不休角色的转变。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