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此外,利用(9)及(12),我们可以看到在经济集聚中心边界必有以下条件成立: ?茁-1?赘A=?茁t-1h2exp(hx)(1+exp(hx))-2(13) 并且,对于区间(-x,x)上的集聚度求积分,可以得出, R=■(1+exp(hi
10. 此外,利用(9)及(12),我们可以看到在经济集聚中心边界必有以下条件成立:
?茁-1?赘A=?茁t-1h2exp(hx)(1+exp(hx))-2(13)
并且,对于区间(-x,x)上的集聚度求积分,可以得出,
R=■(1+exp(hi))-2h2exp(hi)di=2?茁ht-1(exp(hx))-1(exp(hx)-1)(14)
这两个表达式给出了常量h以及经济集聚边界x的均衡值。在(13)式和(14)式中令?孜=exp(hx),从中解出f,并替代(13)式中得到的值,再通过(7)式,我们就可以得到:
g*(0)=?茁-1(16-1tR2+?赘A)(15)
(二)模型的主要结论
1. 经济适宜度在区域经济长期发展中的作用足以形成一个内生的经济集聚中心,经济性要素并不在经济空间均匀分布,经济性要素受经济适宜度提升效率影响而聚集在区域经济中心,这意味着经济适宜度在区域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2. 经济集聚中心内,经济性要素与非正式约束的适宜度水平最高,而当与经济集聚中心距离不断增加时,适宜度水平也会不断下降。经济性要素的近似正态分布说明,虽然经济适宜度解释了区域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即经济性要素会趋向于适宜度水平较高的区域。但是经济性要素在不同区域的边际报酬也足以排除其完全聚集在一个区域的可能性,这是由不同区域内非正式约束不可流动性所保障的。这种结论与现实经济实践的表现也是相互符合的。
3. 通过(13)~(16)式表明,随着经济性要素规模的增大,经济集聚中心的波峰就会向上移动,这与现实经济也有很高的拟合性。当经济性要素的流入效应大于流出效应时,区域内经济性要素类型会增加,这必然会提高匹配效率,进而增加要素回报。此外,当单位经济性要素与非正式约束匹配产出上升时,非正式约束的机会成本就会增加;当生产集聚权重增强时,经济集聚的波峰就会向下移动,这表明经济集聚中心是非正式约束与经济性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内生变量而不是外生变量。
四、主要结论与启示
任何区域经济发展必须依赖于非正式约束和经济性要素的共同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分工和专业化以及由此而生的聚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其中,聚集必然是在经济适宜度水平的提升中产生。只有这样,聚集才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而从分工与专业化的角度看,非正式约束以及经济适宜度水平的差异则是区域间分工与专业化产生的重要原因。经济适宜度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判断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进一步验证了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功能区划思想。由于不同区域的非正式约束条件以及经济适宜度水平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究其本质是建立在经济适宜度水平不断提升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盲目追求不同非正式约束环境下各区域之间的平衡增长,尽管短期内可能缩短发展差距,但是从长期来看,经济适宜度水平较低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客观条件必然会因为区域禀赋的过度开发而损害,进而加剧未来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换句话说,以非正式约束条件为基础,充分考虑非正式约束与经济性要素的相互匹配,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经济秩序,这就是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初衷和理论归宿。
注释:
①本文的经济性要素泛指不具有区位属性或区位属性较弱以至于在生产活动中可以忽略的生产要素总称。
②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关于分工三个优点的论述分别为:每个工人的技能和机灵的提高;时间的节省;机械的发明。
③乘数效应是指特定空间聚集的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联系与经济主体的数量增加的倍数关系。
参考文献:
[1]哈耶克.哈耶克论文集[M].邓正来,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2]Douglass C North.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Krugman P,Fujita M,Venables A.J.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1999.
[4][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杨敬年,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7]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周洁,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8]Allyn Young.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 [J].The economic journal,1928,(11),101-106.
责任编辑、校对:艾 岚
On the Informal Constraints and Spatial Economic Growth Mechanism
Jiang Li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27, China)
Abstract: The major function area is the great innovation for the traditional regional economics. However, the major function area's theory is still on its way to make clear the mechanism. Actually, as the standard of behavior and social regulation formed gradually in the process of endless history evolution, the informal constraint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economic growth. The economic appropriateness degree theory offers the necessary support to the hereof major function area. Economic suitability can not only powerful interpret the path choice of informal constraints in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reveal the efficiency choice of informal constraints on regional economic elements, and the consequent specialization and gathered are the important power sources of main body function area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formal constraints; major function area; economic appropriateness degree(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