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体用”和“古今”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李永富 发表于:2013-06-17 21:50  点击:
【关健词】多元文化;现代性;中华文化复兴
摘要:文化包含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个层次。不同文化之间具有共性,这种共性给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性。在当今世界,跨文化交流具有必要性,“体用”和“古今”这两对传统范式在分析文化交流时具有明显缺陷,会割裂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即是文化的现代化。要实现民族文化复兴,就要以现代性为标准对传统文化加以梳理,继承发扬其中的精华。同时,中华文化还要积极开展跨文化交流,促成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以麦当劳、好莱坞等为代表的西方消费文化正在逐步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由于欧美国家在市场经济、政治民主、人权保障等方面的先发性优势,西方文化在其他地区的影响也甚嚣尘上,而其他民族的文化则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着眼于这一现实问题,各国知识分子提出了取向迥异的解决办法。亨廷顿先生指出:“这些社会的政治领袖和知识领袖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对西方的影响做出了回应: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接受两者;接受前者,拒绝后者。”①在中国,有些学者基于民族文化本位,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文化发展路径;也有些知识分子基于“体用本末”和“中西古今”的分辨,提出了“全盘西化”的解决方案。笔者不揣谫陋,拟超越“中西”、“古今”和“体用”的分析视角,剖析多元文化视野下中华文化复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文化与跨文化交流
  “文化”是人们耳熟能详而又聚讼纷纭的一个名词。笔者认为,“文化”和“文明”有共通之处,都是人类在处理和自然界关系时产生的一种人造存在。文化是由政治、哲学、宗教和艺术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要素组成的有机联系的动态系统,包含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个层次。②其中,物质层面表现为物质实体,制度层面表现为社会得以维系和运转的各项制度,风俗习惯层面则表现为庶民的生活习俗,而思想与价值层面则表现为人类思维的结晶。所以,文化是多元、多层次和多结构的人类创造物。
  文化既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又具有民族性和特殊性。文化的普遍性和世界性表现为文化的共性,而文化的民族性和特殊性则表现为多元性。文化的多元性不仅表现为世界范围内存在着形态各异、内容有别的多种文化,而且表现为某一文化内部的多个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文化呈现出多元共存的特点。按照亨廷顿先生的研究,在当今世界,文化至少包括如下几个组成部分: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可能存在的)。③即使在一国之内,文化也会有多种表现形态。中国文化就是以儒学为主导的儒、道、佛三教圆融互摄,以兼容并包、博采众长为方针,吸纳法家、阴阳家、名家等其他学术流派思想的多元一体的有机共同体。
  尽管不同文化在关注重点、表现形式等方面具有很多差异,它们却仍然具有共性,即对于人的内在价值的肯定,对于群体其他成员的尊重,与自然关系的妥善处理,对于文化存续的关切等。例如,在基督教文化中,平等表现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在西方现代文化中,平等表现为人权、民主、自由、正义等;而在中华文化中,平等也有不少表现,例如佛教的众生平等、道家的“道通为一”和墨家的兼爱非攻等。当然,平等和秩序相比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更强调长幼尊卑和和谐有序。尽管中西文化对于平等和秩序的侧重点不同,但它们都体现了文化的共性。正是基于上述共性,不同文化之间才具备了对话和交流的可能性。
  从现实来看,文化对话和交流也具有必要性。在地球村时代和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世界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是一个涉及人类生死存亡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后工业化时代,主要国家的尖端武器数量巨大,已经具有给对方造成巨大伤害甚至同归于尽的巨大危险。人类若想生存,只能选择文明的对话。哈拉尔德·米勒先生指出:“认识到我们具有的优势、保护我们成就的必要性、并以适当的方式,即在和其他文明的对话中继续发展这种成果,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④
  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目前学界有两种比较流行的看法,一是以赛谬尔·亨廷顿为代表的冲突论,二是以哈拉尔德·米勒为代表的对话论。亨廷顿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会以文明为载体,建议西方预防儒教和伊斯兰教的联盟。而米勒则从西方文明本身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西方文化要从西方的民主、自由、开放等核心价值观出发,展开跨文化对话,期望以此化解文明的冲突。二者之间虽然有激进与温和的区别,却都是基于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希望保护西方文化强调的民主、宪政、人权、法治等核心价值,而对于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则缺乏必要的了解。米勒本人也说过:“事实上,我们对有关伊斯兰教、印度教和佛教的事情一向知之甚少,至于儒教或日本的神道教,可能大部分西方人还根本没有听说过。”⑤因此,我们要理性看待亨廷顿和米勒的观点,不能落入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窠臼。
  从实质上讲,亨廷顿代表的是文化独断主义的理念,而米勒则表现出了文化宽容主义的态度。就中华文化而言,不但在内部奉行着“殊途同归”的文化宽容观念,而且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采取“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的和平方式。在中华文化内部,尽管儒家是文化主体,可是它并不绝对排斥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其他学术流派。以儒家和阴阳家的关系为例,在两汉时期,儒家吸取了阴阳消息思想和五行学说,构建了以章句注疏和经世致用为特色的象数易学。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日本曾经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儒家文化和治理制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则宣扬一神论,主张唯一真神,提倡持剑传教,希望信徒改宗。在近代历史上,基督教为了传教,不惜利用坚船利炮和鸦片来打开中国大门。传教士的这一做法既给中国造成了很多灾难,也引起了民众对于基督教的反感,影响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而伊斯兰教也曾经多次发动圣战,来进行武力传教。可见,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文化传播,表现的是文化独断主义的精神。如果以文化独断主义作为跨文明交流的指导原则,不同文明间则难免发生冲突和抵牾。

     在谈论文化交流时,我们还要避免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区分。因为各种文化既然产生于特定的环境中,就是适合当地人群和特定时空的需要,无所谓高低。而把先进和落后的区分引入文化,就包含了文化独断和文化优越的意味在其中。如果文化交流的一方或者双方缺乏平等观念和彼此尊重,则会大大影响交流的进行和效果。在文化对话的过程中,各种文化需要以自身为主体,容忍对方与自己的差异,按照“以我为主、容忍差异、互相尊重、各自表述”的原则来处理不同文化间的高低问题,各自作出自己的价值评判,而不是一味用进步与否、先进与否来作为评判标准。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