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解析可持续消费的实现路径
(一)以广义效率为标准,提高经济整体的运行效率
在经典经济模型中,配置效率是在稀缺资源产生最大的货币价值时(对效用的衡量)实现的。通常配置效率关注货币价值而忽略非市场物品和服务。生态效率则是从给定数量的资源投入中能获得最大数量的物质产出。尽管生态效率已经有所改进,但由于反弹效应的存在,只能构成控制消费物质规模的必要条件。
处于生态限制下的人类经济活动,由于必须考虑社会经济活动的最佳规模,经济的目标不再是最
大化的生产和消费,而是提供更多、质量更好的服务,它来自于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直接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只有通过自然资本转化才能创造出人造资本,人造资本的生产需要牺牲自然资本的服务,这个关系可以通过广义效率公式来表示:
根据公式(1)可知,广义效率实现路径为:第一,提高人造资本的服务效率,人造资本的服务效率由生态效率、配置效率和分配效率组成(依据比值a)。第二,提高人造资本的维持效率或耐用性,所有的人造资本存量需要通量来维持或取代,通量需要越少,效率就越高(依据比值b)。第三,提高自然资本增长效率和产出效率(依据比值c)。第四,提高自然资本补偿效率(依据比值d)。
提高经济体系运行的广义效率既是广义可持续消费的衡量标准也是其最终目标,主要思路是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和提高自然资本的保护与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人力资本对自然资本的替代。一方面,通过消费较少的物质和能源增量获得尽可能多的福利的;另一方面也是通过人力资本开发提高反哺自然的能力,逐步扭转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不利局面。
(二)消费结构调整与消费行为激励并重,破解抑制消费规模难题
虽然目前的研究还无法分离消费环节和生产环节的环境影响,但通过对消费环境影响模型的分析,能够为进一步分离消费者责任,定义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狭义可持续消费提供理论依据。如式(2)、(3)、(4)所示,I代表消费导致的各类环境影响的序列,并且包括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所带来的影响;P代表了各类别的消费群体,群体分类主要依据消费者生活方式特征和人口统计学特征;富裕程度A则以消费者家庭消费支出来表示。
为了衡量不同类型产品的影响强度,将生命周期分析和投入产出分析结合起来,可以计算不同产品系列的环境影响强度。首先获得列昂惕夫逆矩阵(完全需要系数矩阵),它的经济意义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最终产品对各部门产品的完全需要量,其中S表示一个产业部门每单位产品产生的污染和资源消耗等环境压力,c代表不同类型的污染物或资源消耗对某一类环境影响的贡献率。进而得到投入产出表中每类消费品的环境影响矩阵(公式6)。
T→CS(I-A)-1。
(5)
J=CS(I-A)-1HP
(6)
由公式(6)可以得到减少消费对资源环境破坏的四个基本途径:
途径一:污染控制。即改变“S”,通过治污技术和生产过程的管理控制,减少每单位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生产的环境影响。
途径二:提高生产过程的生态效率。改变“(I-A)-1”,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投入量,或以低污染、无污染的原料替代高污染的原料。
途径三:提高消费过程的生态效率。改变H和P,通过改变消费支出结构,引导消费群体的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提升非物质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的比例,以获得功能或服务,取代对物质产品的拥有。这一转变有赖于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乃至整个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和消费文化体系的创新。
由上可知,可持续生产消费政策主要针对生产过程环境压力S和产品结构A。可持续生活消费政策(狭义可持续消费)则侧重于消费支出结构H的优化和不同人群生活方式P转型。
综上,在传统的可持续生产消费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还有两个重要的路径值得进一步探索。
首先,对最终消费及其环境影响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把握规律,探索如何将以物质、能量投入最小化引导消费者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优化。一是对于高收入群体,尽量引导其在非物质消费方面的投入,提高其消费品位,达到消费和减少环境影响的“双赢”。二是对于低收人群体,首要任务是增加收入,提高购买力,打破自然资本被迫与低层次劳动相结合所导致的低资源效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低收入者的消费结构升级。
其次,深入开展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关键动因和激励机制研究。可持续消费是一种复杂的人类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应尽快展开对可持续消费行为决策关键动因和干预、激励机制的研究。以此为依据,综合运用政府命令与控制、经济激励、教育和道义劝告以及其他间接措施为可持续消费行为转型创造激励。
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临近生态系统的规模限制时,不能仅仅看到消费是实现价值和功能的经济过程,也要看到消费是普遍存在的人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过程,必须扩展传统的消费模型,在分析消费行为时考虑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人类需要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作为人类满足需求、消费选择的前提。对可持续消费深入、广泛的研究将为基于我国国情的可持续消费理论、“两型社会”理论建构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政策设计创新提供战略思路和支撑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