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消费概念嬗变的可持续消费实现路径研究(2)

来源:网络(WWW.NYLW.NET) 作者:刘倩 发表于:2010-08-26 15:23  点击:
【关健词】可持续消费;生态效率;广义效率;需求结构;消费结构
经济系统相对于其所依赖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子系统,消费不仅仅是经济子系统内的扰动因素,而且是更大的生态经济大系统的扰乱因素。保罗霍肯曾举例说,当你购买一台电视机时,你是购买了约4000种化学物质、200

  经济系统相对于其所依赖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子系统,消费不仅仅是经济子系统内的扰动因素,而且是更大的生态经济大系统的扰乱因素。保罗·霍肯曾举例说,当你购买一台电视机时,你是购买了约4000种化学物质、200-600克的铅和一个会引起爆炸的真空管。甚至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安全地把电视机处理掉。因此无论从

宏观消费规模还是微观消费行为普遍性、分散性影响来看,消费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为此,1977年伦敦皇家社会研究委员会和联合国国际科学学会发表了一个有关消费的联合说明,指出消费是人类与自然物质和能量的变换,是实现物质和能量尽可能达到可利用的限度,并使之对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效应最小,从而不威胁人类的健康、福利及其他与人类相关的方面。生物学家Myers(1997)强调消费是人类对物质和能源的变换(Human Transformations of Material and En-ergy),若该过程减少了未来世代能源和资源的机会或者威胁人类健康、福利以及其他人类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就被认为是非可持续的消费。很明显,以上两个定义已蕴含了可持续消费的理念。
  
  (四)“最佳规模”下的消费:“通量最小化”
  消费社会虽然出现的时间非常短暂,但其造成的巨大变化却又一次重新定义稀缺资源的概念,即人类经济发展的限制性要素由人造资本转变为自然资本。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追求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投入量,无异于掠夺经济系统赖以维持的自然基础。
  戴利在其“稳态经济”理论中定义了三个基本核心变量:服务、存量和通量。经济活动的最终效益是服务,即需求的满足。服务产生于存量,存量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了能够提供服务的强度。通量是来自自然资源,经过人类经济系统,最后回到自然沉库的物质一能量的熵物理流,传统经济认为的增长就是通量的增加;存量的维持与更新都离不开通量。存量即生产品、消费品总和以及人口数量的总和。在稳态条件下,由于存量需要的是维护,而不是凝聚形成,净服务的价值归结于提供服务的存量,通量就是提供服务的成本。因而,通量不再是迫切追求的东西,应该最小化而不是最大化。量度经济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不再是生产和消费,首要关心的应是存量的维持。任何能够以更少的通量(即更少的生产和消费)维持一个既定资本存量的技术变革都是受欢迎的。因此,如何找到物质消费与非物质消费平衡的制度安排,以尽量小的物质、能源消耗量形成足够的需求和经济增长点成为生态危机时代必须解决的难题。
  
  二、建构消费概念的三维立面
  
  对消费概念嬗变的研究表明,消费概念的分化清晰地折射在消费的对象,即物的维度的分化上。在消费社会中,物具有功能性与符号性两个维度。物的功能性维度指对人的现实需求的直接满足,例如食物对于饥饿,衣服对于寒冷等,这一层面上的需求与满足受制于特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物的意义性则体现了对价值层面的追求。物在这一层面摆脱了它直接的功能性而以符号、意义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也可以称之为符号性维度。在一个受生态限制的经济系统中,物除了具有功能性和意义符号的维度以外,其物质性维度也受到了关注,这是人类社会经济在生物一物理规模局限下基本矛盾的反映,同时也使得消费的历史意义得以展现。至此,作为消费对象的物分化为功能性、符号性和物质性的“三重特性”(如表1所示)。
  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减产生的负效应进入人们韵效用函数,从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与归属、个人尊严与自我价值实现五个层次来看,在生态危机时代,生态需求成为各个层次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表2所示)。
  人类的生态需求已跃升为人类需要体系的重要方面,主体的消费需求分化为物质需求、精神文化需求和生态需求的“三元结构”。消费作为人类经济系统、社会文化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连接点,则承载了“物的消耗”、“社会交流体系”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的内涵,形成了消费概念的“三维立面”(如图2所示)。
  
  三、界定非可持续消费
  
  通过解构消费概念的“三维立面”,可以超越现象、理念的描述,从消费与生态环境之间互动的各个层面出发,阐明可(非可)持续消费的内涵。
  广义非可持消费即过度消费(Over-consump-tion)。指的是人类总体上的消费水平或质量超过生态经济大系统对人类活动的规模限制,破坏了物种本身的生命支持系统(即出现了图1中a点右侧的不经济增长)。过度消费是针对消费总体物质规模而言的,而“规模”则决定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废物消纳能力。可见过度消费同时也就是过度通量问题,过度通量产生的负效用将导致人与社会福利的大幅度下降。
  
  广义可持续消费的首要和最终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此前,人们习惯用生活水平等纯经济指标来衡量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生活水平是指个人或集团对于商品和服务的消费程度,主要考虑物质资料的占有和消费状况,只衡量了人们生活中消费的“量”的多少,未能衡量人们生活中的“质”的优劣。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既包括个体的物质消费也包括精神消费,包括个体在其中活动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包括人们在生活舒适、便利程度以及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或乐趣。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可持续消费可以分解为四个分目标:第一,满足人们基本需要并保证其在身心上不断提高和发展;第二,不危害同代他人和下一代的消费权利,保证消费在代内和代际的公平性;第三,保护和管理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废弃物的排放控制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第四,消费活动对经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狭义非可持续消费指行为人的不合理消费(Mis_consunlption)。就个人消费决策而言,如果消费者个人的消费行为从长远来看造成了消费者福利损失的行为就是不合理消费。行为人的不合理消费有生理、经济和社会、自然四个方面的标准。生理标准指对身体健康不利的消费,如吸毒、赌博等行为,当时会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满足,但是长远来讲无论对其本人还是相关的人员都会带来近乎毁灭性的生理和心理伤害。从经济标准来看,消费水平应当与个人的收入水平相匹配。从社会标准来看,与社会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的消费活动,或是为了满足不合理的社会需求的消费行为,如频繁不断升级的礼物,攀比性消费等等。从自然标准来看,就是产生环境外部性的消费行为,例如,从一次性包装到大量的生活污水,汽车消费者任意排放废气而不付代价等等,只要消费者没有为他们造成的环境损失付出应有费用都属于消费导致的环境外部性。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