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法律、经济、信息和技术等多种政策手段
为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了较为系统的制度框架,使之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3.促进了相关理论的研究,形成实践与理论相互推动的局面。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初期,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辨析、理论探讨和外来经验引介等方面。随着实践案例的不断丰富,一方面刻画区域层面或行业层面的产业共生体系的案例研究大量涌现,另一方面有关生态工业园区规划、产业共生模式、推进机制和政策建议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展开。总体而言,尽管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互动的良性局面。
(二)模式特色
与欧美和日韩等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表现出了强烈的中国特色,突出表现为:
1.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组织模式。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大多是政府主导的组织方式,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园区的推动者和决策者都带有政府色彩,尤其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这种组织方式的优点在于短期内可以集中大量资源,搭建出生态工业园区赖以支撑的平台或要素;缺点是可能导致“拉郎配”现象的发生和不合理共生体系的出现并最终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
2.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增长模式。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呈现典型的产业增长动态特征,鲜有产业“崩塌”现象发生。也就是说,大多数园区都处在企业集聚的上升期,招商引资或选资是当前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这给生态工业园区构建合理的产业共生体系提供了良好机会。事实上,产业链招商、产业共生招商或补链招商将成为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手段。
3.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演进模式。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方面迥异于发达国家,表现在水和能量基础设施往往是集中建设模式,即为了招商引资需要往往先行建立集中污水处理厂或热电厂,而废物处理与循环模式则正好相反。由于我国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导致废物循环产业的市场自发体系发达,规模化废物循环企业生存空间受到很大压缩。
4.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网络模式。迄今为止,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还停留在单个工业园区层面,没有形成类似于英国国家产业共生项目(NISP)那样的全国性或区域性产业网络体系。生态工业园区联盟有待形成。
三、存在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的问题
1.产业共生形态发育不良。园区内产业类型不够多样化,某些产业和生态基础设施单元缺失,产业延伸不足且链接不充分,仍处于简单的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与上下游产业延伸发展阶段,缺乏以废物循环利用、产业生态链接为核心的关键共性技术支撑,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严重。这在成长初期或者规划不尽合理的工业园区中尤为明显。例如,我国在2000年前后曾经大力推行过特色专业化园区的发展,在城市周边规划建设了一些纺织印染、化学化工、轻工机械等专业化园区,这些园区在废物的规模化处理处置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但也导致了园区产业类型多样化不足而致的某些补链环节缺失状况的出现。
2.生态化功能发挥不尽完善。园区产业发展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失调,物质代谢结构停留在初级水平或不尽合理,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亟待提升。例如,我国某些开发区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两种不良现象:一种是建设严重滞后,不仅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还阻滞了相关产业体系的集聚或升级发展;另一种是盲目超前,不切实际地进行大规模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市场不成熟等因素并没有招商引资来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导致大量土地的闲置和巨大的经济债务。再如,某些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模式不尽合理而导致园区生态化水平难以提升,有些园区没有建立规范的废物回收和循环体系,而是任由自发的市场体系进行废物流转,导致废物得不到有效的资源化,甚至还造成一定的二次污染。
3.核心竞争力缺乏。有些园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开发区在短期内集聚了为数不少的企业,但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如建立废物最小化俱乐部和废物交换平台等来促进园区的生态化水平,导致园区吸引力下降和产业升级困难。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也没有真正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理念和要素纳入到工业园区的建设主流中,只是机械地照搬一些工业共生模式或者采用“拉郎配”手段强行构建一些工业生态链,其漠视市场规律和企业意愿的做法难以带来工业园区的持续良性发展。
(二)成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出现固然与工业园区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和开发模式有关,但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生态工业园区自身的动力、能力问题以及其外在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问题。
生态工业园区作为一个承载工业发展的系统,其相关作用主体主要有园区管理者(政府派出机构性质的管理委员会或者市场化的运营公司)、上级管理部门、竞争者、协作者、中介机构和公众等。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工业园区管理机构作为一个运行主体,其决策和运行必然受到约束、激励、支持和压力等四种不同性质外部力量的作用(如图1所示)。
1.动力方面。主要表现为发展理念不清、发展路径不明和发展举措不当。环保部门的两次评估都指出:有些示范园区对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建设目标不明确、实际工作和工程没有开展,得到批复后就将工作搁置起来。对工业园区建设规律认识不清和自身定位不当也是导致建设绩效欠佳的重要原因,突出表现为实践内容的形式化和简单化以及目标与内容的脱节等。在政府主导模式下,工业园区建设是由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三个相互依托、相互影响的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有严格时序界限和定量关系的组合系统。对于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的内在约束和动力机制没有认识清楚,就可能导致建设过度或者不足,从而出现各种问题。
2.能力方面。主要表现在资金制约、技术创新不足和人才欠缺上,总之就是园区自身造血能力不足。2008年示范园区评估表明:部分园区资金来源渠道不畅和不确定直接制约了建设规划中重点支撑项目的落实,影响了相关企业的积极性,造成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技术开发投入的严重不足,企业难以取得应有效益,规模难以扩大。技术创新和人才不足也是一个主要瓶颈。目前,我国与生态工业发展相关的技术尚显薄弱,生态工业链中的物质流动过程和产品生产过程的生态化改造缺少技术支撑。一方面缺乏关键链接技术、代谢分析与综合技术以及风险控制技术等专一性技术的支撑;另一方面也缺乏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优化集成平台技术与决策系统的支撑。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