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逐步融入到矿产资源市场的国际竞争之中,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中国以其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开放的姿态活跃着全球矿产资源市场;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经济规模和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所带来的资源需求,成为全球矿产资源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这一需求因素不仅影响着世界资源市场的供求格局,更重要的是,资源的保障程度将对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有必要深刻认识中国经济对矿产资源强劲需求的深层次原因。
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矿产资源的制约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取得了持续、高速增长。在进入21世纪后的几年内,中国经济取得了年均增长10%以上的成就,逐渐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分析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制约因素,笔者认为最为迫切、最为严峻的制约因素是矿产资源供给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的问题,这种不适应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深层次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矛盾。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一大铁矿石消费国和进口国、第一大有色金属消费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
在石油方面中国自1993年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石油进口量逐年递增1 000万吨左右。2004年原油进口达1.227亿吨,比上年增长34.8%,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2007年共进口石油1.85亿吨,比2006年增加进口1 648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净进口量/总消费量)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对外依存度从2002年的32.8%增长到2007年的50.5%,石油对外依存度早就超过了30%的国际公认警戒线。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对铁矿石的需求旺盛。2007年铁矿石进口量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4.47倍。与进口量相对应的是矿石的对外依赖问题,2000年中国铁矿石自给率为66%,到2004年降到47%,目前中国的国产矿自给率基本保持在48%左右,仍有52%的铁矿石要依赖进口。中国自2004年参与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以来,从2005—2008年,世界铁矿石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71.5%、19%、9.5%、65%。由于进口价格与进口量双双增长,中国铁矿石进口额出现连续的高速增长,2004年进口额增幅达到了161.77%,2001—2007年7年间平均增幅达到了62.5%。上述数据分析显示,中国铁矿石无论是从净进口量、进口额还是从对外依存度角度分析,国内铁矿石产能供给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呈现出严重短缺的态势。
在有色金属方面,中国每年要大量进口铜、铅、锌等矿产资源,表1显示了2005—2008年中国精炼铜、精炼铅、精锌的各年缺口情况,三种有色金属中除锌缺口逐年减少外,其他两种有色金属缺口都在逐年扩大,2008年精炼铜缺口达到144.1万吨,占当年消费量的28%。而同年的精铜矿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21%,位居世界第二,精炼铅的缺口达到203万吨,占当年消费量的64%。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判断:中国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国内供需缺口逐年加大,进口量和进口额不断上升,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呈现出短缺态势,巨大的资源需求与日益紧张的资源供给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峻挑战。
二、中国矿产资源短缺的阶段性成因
矿产资源问题应从历史的宏观角度分析,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当前中国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本文采用国际上衡量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三类通用指标来分析,即:钱纳里的人均GDP标准、产业结构标准和就业人口比例标准。按照钱纳里人均GDP标准,中国自1997年人均GDP达到562美元(1970年美元),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的起点是人均GDP标准为560美元)。依据产业结构标准,中国农业产值比重在1993年降到19.7%,依据该标准,中国于此时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标准为农业比重由20%降到10%)。依据就业结构标准,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的三次产业比例标准为43.6∶23.4∶33;与此标准最接近的是中国2007年的三次产业就业比例,该比例为40.8∶26.8∶32.4,考虑到中国二元化社会结构和农业人口比例基数偏大的因素,中国工业化依据三次产业就业比例标准分析,中国工业化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完成,工业化中期第二阶段正在进行之中。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判断: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现在仍旧处于“工业化中期”。
回顾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路径不难发现,占全球人口不到15%的英国、德国、美国等40多个国家完成了工业化。这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消耗了全球已探明能源的70%和其他矿产资源的60%。总结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基本规律可以概括为:经济高增长以矿产资源能源的高消耗为代价。以日本为例,利用人均GDP指标可以判断,中国目前工业化进程相当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末的水平。
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矿产资源需求与经济增长间的内在规律,需要借助经济学上的弹性的概念。在此,引入矿产资源需求弹性的概念,即经济增长1%所必须的矿产资源消费增加的百分比。下面分别测算中国的能源需求弹性、有色金属需求弹性和铁矿石需求弹性。
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外生变量,以能源需求量为内生变量,建立能源弹性系数模型,E=C1G?詛1或者lnE=lnC1+e1lnG。E表示能源需求量(万吨标准煤),C1表示常数,G表示国内生产总值,el表示需求增长弹性。从《中国统计年鉴》上获取自1990—2007年的能源需求与GDP数据,对GDP数据利用价格指数调整为不变价值,然后取对数代入模型,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模型lnE=6.577+0.536lnG。该模型的R2=0.926,说明可以通过模型整体检验,参数t值为17.41,系数t值为14.12,说明参数均可通过检验。模型显示,1990—2007年17年间,中国平均能源需求弹性为0.536,即经济增长10%需要能源消费增加5.36%。
采用同样的思路,分析有色金属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敏感程度,引入金属需求弹性的概念,即经济增长1%所需的有色金属需求增加的百分比。可以得到能够通过检验的模型:lnK=-6.867+1.347lnG。说明中国1990—2007年17年间有色金属的平均需求弹性为1.347,即经济增长10%需要有色金属消费增加13.47%。
对铁矿石需求弹性的分析采用列表方法,如表2所示,铁矿石需求弹性自2001年起逐年上升,上升到2005年的峰值1.92后迅速下降,到2008年,铁矿石的需求弹性降为0.25,计算8年间铁矿石需求弹性的平均值为1.14,即经济增长10%,需要铁矿石消费增加11.4%。说明中国经济在此阶段对铁矿石的依赖程度由极强逐渐变弱,但是总体依赖程度较高。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