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译过程中,改变的是语言体系,话语信息内容却要保持不变,而语言单位在话语中的对应规律强调的是语言单位在话语中信息量的对应。语言单位的对等服从于话语信息量的等值。对等的语言单位如果不能反映信息量的等值,
在翻译过程中,改变的是语言体系,话语信息内容却要保持不变,而语言单位在话语中的对应规律强调的是语言单位在话语中信息量的对应。语言单位的对等服从于话语信息量的等值。对等的语言单位如果不能反映信息量的等值,就要改变语言的表达形式,如用词组代替词,用词代替熟语,用词汇手段代替语法手段等等。翻译学的重点是研究语际转换过程中话语信息的传递效果,克服话语中不同语言体系的语言单位差异而等值地传递话语信息的最佳方案,才能获得话语信息的传递效果,对比两种语言,找到等值地传递话语信息的最佳方案,方能获得话语信息的传递效果。翻译的任务是忠实地尽可能等值地传递原文话语信息,尽可能不删改和增减信息内容,它要求译文和原文在意义上和风格上达到尽可能的高度等值。
有时,个别语言单位不对应,可以寻求相对应的其它语言手段,或在话语上下文中表现对应,如外语名词复数范畴汉译时,就可以按照具体情况,灵活寻求等值对应。
例如:Teachers went flying off to Da Lian. 这句语言单位的等值对应是:“老师们飞往大连。”如果从语境中知道是五名老师,那么teachers可译为“五位老师”。如果从语境中知道是多位教师,那么可译为“许多老师”,或用叠词“纷纷”,译为“老师纷纷飞往大连”,以示其多。总之,要准确地传递原文的话语信息。
当然,由于语言的民族特点,译文难以成为原文的绝对等值物。如果刻意追求绝对等值,尤其是形式上的一一对应,有时反而不能等值。例如,汉语“雨后春笋”的意义是“事物很快涌现”,但它建立在形象比喻——春天下雨后笋子一下子长出许多——的基础上。在英中没有与之形象比喻相同的习语,可能会把它理解为“下雨之后的春笋”;即便把它理解为习语,由于欧洲人不熟悉竹子,也不易领会其中的潜在意义。所以翻译等值,按照Nida的观点,“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在文体。”下面将就这一点作些阐述。
一般的交际活动示图:
信息源→信息信→息接受者
文化背景
在这里,信息源(即说话者或作者)与信息接受者(即听者或读者)用的是同一种语言,属同一种文化背景。而翻译则不同:
信息源→ 信息→ 信息接受者
原文的文化背景
译文的信息源→译文的信息→ 译文的信息接受者(听话人或读者)
译文的文化背景
由于翻译是在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中传递信息,因此,译文信息和原文信息不可能完全相同,即一切翻译都会出现失落信息、增添信息。所以,翻译等值“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在文体方面。”
上文提及的“雨后春笋”,既然在TL里没有一一对应的习语,当然可以意译为“事物很快涌现”。这样可以达到意义的等值,但失去了形象和风格上的等值,仍不够理想,为了尽可能保持形象和风格上的等值,只有在译语中寻找具有类似形象的同义习语。英语中有:
like mushrooms。
这样翻译,做到了尽可能的等值,因为英国人熟悉蘑菇同中国人熟悉竹子一样。虽然不是同一形象,但却起同样联想作用。类似的例子还有:
汉语:一箭双雕
英语: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言语是由语言单位组成的,但个别语言单位在言语中同其他语言单位共同构成言语整体,有时个别语言单位的改动非但不影响言语的整体意义,而且更等值地表现了言语所承载的信息。
因而,翻译主要应考虑话语内容的等值,不能只考虑语言单位的等值。译文在意义上和风格上与原文不等值,往往是逐字翻译的结果。语言单位的总和不等于话语信息总量。当然,如果完全离开语言单位,就会丧失原文的个人风格,因而也不能达到等值性。只有正确处理个别单位和整个话语的相互关系,才能达到翻译的等值(如图1所示)。
分析阶段即将原文信息分解为意义和结构最清楚,最简洁的形式。把原文的表层结构逆转为核心句和近核心句。
转换阶段即在核心句这一层转换,将其转换为译入语的表层结构,要求我们着眼于原文的意思,而不是词句。
调整阶段,即用译文读者所能接受的,符合译文文化背景及译文信息习惯的表达法。
按照奈达的翻译层次示意图,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和准确地翻译。在教学中及平时阅读时,一律把individualism译为“个人主义”,把 football译为“足球”都是由于中美文化差异造成的。殊不知,在美国,individualism除了上述意义外,还有“个人价值”或“个人特点”的意思。而football在美国应是橄榄球,而非足球。橄榄球在美国非常盛行,而足球却遭人冷落。同样,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们的一些说法,如“四项基本原则”、“五讲四美三热爱”这些术语若硬译,外国人是不会明白的。甚至有的把“这是街道妇女办的厂”译为“This is a factory run by street women.”真成了天大的误会。英语中“street women”意为 prostitute。
三、追求语用对等,顾及信息传递效果
我们在翻译实践中必须注意文化差异,才能实现语用对等。
文化差异导致语用差异。这些差异会对交际造成影响,出现信息误导,信息错误和信息障碍,这就是所谓语用失误。所以我们要注意翻译中的语用等值。语用语效等值翻译近似Nida提倡的“动态对等翻译”(Dynamic equivalent translation)。所谓动态对等,强调“最切近目的自然对等”(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in the target language)。具体地说,就是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至于社交语用的等效翻译,则是指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这类语用翻译所采取的方法最不固定,译文不一定要拘泥于原文,而是顺从读者的文化习惯,变洋为土,使他们乐于接受;或强调以原文精髓为目的,译文力求体现原文的风格和文化背景。下面就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这两个方面探讨一下翻译中的语用学方面的等值。首先,力求翻译中的语用语言等效,必须注意原文的语用用意(pragmatic force), 注意从原著的角度看原文在语境中的含义。翻译中根据语境辩认原文的暗含用意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字面表达出来的用意往往不是原作者真正的用意。例如:宝钗独自行来,顺路进了怡红院……不想步入院中,鸦雀无闻。(曹雪芹:《红楼梦》) 杨完益夫妇的译文是“……To her surprise ,his courtyard was utterly quiet. ” 这里一点没提到鸟儿,但译文正好表达了原作的意思:周围一片寂静。原作中的“鸦雀”也是虚的,在译文中完全可以省略。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