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果如璞言,得大丛林,有一物似猴而非,走出。(《搜神后记》) (6)人多说是许其似仁而非仁,以文势观之,恐不恁地,只是许其仁耳。(《朱子语类》) (7)乃曰学问不可以惮烦。故君子恶夫似之而非者也。(章
(5)果如璞言,得大丛林,有一物似猴而非,走出。(《搜神后记》)
(6)人多说是许其似仁而非仁,以文势观之,恐不恁地,只是许其仁耳。(《朱子语类》)
(7)乃曰学问不可以惮烦。故君子恶夫似之而非者也。(章学诚《文史通义》 )
(8)蝴蝶一生花里活,似花还却似非花。最可人、娇艳正芳年,如破瓜。(《全宋词》)
(9)似花还似非花。要与闲梅相处,孤山山下人家。(同上)
(10)误入罗浮身外梦,似花又却似非花。探寒葩。倩人醉里,扶过溪沙。(同上)
(11)要之,禹稷似兼爱而非兼爱,颜子似为我而非为我。(《朱子语类》)
(12)似世系而非世系,似履历而非履历。市声俗轨,相沿不觉其非。(法式善《陶庐杂录》)
两个意义相反的动词“似”“非”,后面可以出现同一个词语“A”, 组成“似A非A”格式,相当于“像A却又不是A”的意思。这一格式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似A”表肯定性判断:像A;后一部分“非A”表否定性判断:不是A。从前后两部分的关系来看,是一种轻微的转折关系,“似A”却“非A”。(秦礼君,1988)
(13)此香此味,妙在似花非花,是露非露,有其芬芳,而无其气息。(李渔《闲情偶寄》)
(14)诸人徐视之,似人非人,似兽非兽,此所谓木石之怪。(《太平广记》)
(15)舅太太似笑非笑的瞅了一眼,也不言语,往外便走。(《九尾龟》三)
(16)此等人,因脚下忽生一股恶云,其色似黑非黑,类如灰色,人都叫做“晦气色”。(《镜花缘》上)
(17)年约三十余岁,衣裳甚是时新,深目高鼻,尖嘴寡腮,走进来似招呼非招呼的向秋谷点一点头,也不作揖,大模大样的便向炕上坐下。(《九尾龟》一)
(18)仁鼎被他这一番话,似教训非教训的说了一气。(《续济公传》下)
(19)他也不问商量何事,用一种似眯着眼非眯着眼的神态等待王金虎说话。(吴因易《梨园谱》)
在“似A非A”结构中,A可以是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如果说例(13)~(19)是严式“似A非A”,那么例(4)~(12)则可看作宽式“似A非A”,其中包括“似A而非A”“似A而非(A省略了)”“似A还似非A”“似A还却似非A”“似A又却似非A”。
此外,“此A非彼A”类的表达也相当普遍:
(20)此猴非彼猴(动物园之猴),不是阁下可任意戏耍的。(《市场报》1994)
(21)“台大固然是T大,淡江也是T大,虽然此T非彼T,也差不了多少!”(琼瑶《雁儿在林梢》)
(22)以争让言之,无条件打倒礼让与遏止争竞是同样的会错,同一让也而此让非彼让,同一争也而此争非彼争。(俞平伯《教育论》 )
(23)说花儿红得真好看,即使大雅明达如我们佩弦老兄之流者能辨此红非彼红,此赤非彼赤,然而究竟不妥。(俞平伯《坚匏别墅的碧桃与枫叶》)
(24)姓“农”的渴望科技投入,然而此投入非彼投入。(《人民日报》1996)
(25)“市场上销售的宋家馄饨都是假的”,但他既无力也无法昭告全市:此“宋家”非彼“宋家”。(《人民日报》1996)
(26) (小标题)此杜拉斯非彼杜拉斯(新华社新闻稿,2004)
(27)此姚葫芦非彼姚葫芦。此姚葫芦不是那个当了汉奸司令的姚葫芦。(《历史的天空》)
(28)《孽海花》中,瓦德西、赛金花二人之间没有任何苟且的行为,张鸿以此瓦德西非彼(《孽海花》中的)瓦德西的办法。 (《读书》)
(29)此之是,非彼之是也;此之非,非彼之非也。譬若斤斧椎凿之各有所施也。(刘安《淮南子》)
在“此A非彼A”结构中,A可以是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也可以是三音节以上,这一结构中的A有名词化的倾向,如例(22)中的“让”“争”,例(23)中的“红”“赤”。
例(29)之意等同于“此之是非彼之是,此之非非彼之非”,只是在此A与非彼A之间用逗号隔开,末句“也”表判断,可看作宽式的“此A非彼A”。
通过观察以上“A非A”“似A非A”“此A非彼A”的例子,在一定意义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似A非A”“此A非彼A”归入宽式“A非A”。我们发现,“A非A”与“似A非A”的模糊性较强,相比之下,“此A非彼A”与模糊对应得弱,甚至不存在模糊,尤其在同语A被标注说明的情况下,如上例(20)、(28),我们能清楚地感知A的不同所指。
(二)语义上
诗歌是一种唤起乐趣的特殊语言。路易斯(C.Lewis)说,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束定芳,2000)。白居易《花非花》之所以有多种解读,正是因为读者不同的认知视角和思维方式。它可以是一首情诗,王汝弼眼中的“花非花,雾非雾”是隐喻的;它也可以是一首雅俗共赏、通俗有趣的谜语诗,谜底是霜。宋代僧人惠洪在《冷斋夜话》卷一中曾说:“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从这一角度看,“花非花,雾非雾”则是写实性的,霜花虽带“花”字,却不是“花”,而是霜。“花”可指物之微细者,故称。
隐喻实际上是两个义域在概念上的映现(mappings),它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A非A”结构中,虽然同语A的外部书写形式相同,但其内涵义却发生了变化,A1≠A2,即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联想义≠客观事物本身的存在义。以这一结构出现的隐喻可理解为将我们有关喻源域A2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映现于目标域结构A1上。
白居易《花非花》收录在《白氏长庆集》卷十二《真娘墓》《长恨歌》《琵琶行》《简简吟》之后,归入感伤类,可见其主要表达的是“哀伤”之情。其中极富朦胧意味的“花非花,雾非雾”二句正是真情的流露,甚至成了人们抒发感慨的闸口: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