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想飞的翅膀——罗庆春的双语诗学略论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刘振伟 发表于:2010-03-07 16:34  点击:
【关健词】双语诗学;策略;理论建构
[摘要]罗庆春对双语诗学的实践与倡导,是在对当代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学应该如何生存的问题的深 l l 思熟虑后作出的选择。他用长期的理论和诗歌创作丰富、发展着双语诗学,提出少数民族文学应该在 ; j 守望、远离,背叛、回归,突围、超越中实现其由“文化混血”到“文学混血”的转变的深层策略。并试图 : : 以此建构多元一体的中国当代文论。

一、阿库乌雾/罗庆春:渴望飞翔的双翼

尽管早在1960年8月,老舍在中国作家协会 第三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上作的题为《关于少数 民族文学工作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培养少数民族 文学干部,“不止是翻译干部,还有编辑、理论和创 作干部”已经是“一个极为迫切的问题”,并对当时 出现的少数民族评论家如哈萨克族的伊尔哈力, 维吾尔族的帕他尔江等人给予了特别的注意⋯。 然而这一深具前瞻性的指导性意见,在很长一段 时间里却并没有得到重视。以至于一直要到20 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间,才在“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学 事业内里,真正出现了出生于少数民族自己的并 且是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理论和评论队伍”【21。也 就是说,在长达几十年的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进 程中(虽然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本身也经历了前
得不除了面对汉民族的主流文化之外,还要面对
形形色色的尤其是西方的各种文艺思潮。于是, 原始社会的、奴隶社会的、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 的、社会主义的等等对一个民族而言本来应该是 历时性发展的意识形态在此全球化的语境中一时 间竟以共时性的状态突然呈现,固然是琳琅满目, 却也眼花缭乱,难以选择。于是,在自身民族意识 的深度觉醒下,探讨民族文学应该如何生存、应该 何去何从、如何在诸多的语境中保持自身,寻回迷 失的自我以及在此基础上探讨文学的民族性与世 界性的问题,必然会成为那个时代民族文学理论 探讨的关键性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少数民族的 文学理论家们给出了很多出色的答案,其中,罗庆 春所一直从事的“少数民族汉语文学”研究,以及 他对少数民族双语(母语、汉语)诗学的倡导与实
践,无疑是较为突出的。
 
进、迂回、停滞的阶段),少数民族文学理论都处于 缺席状态。这一缺席造成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也是 显而易见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是文学赖以飞 翔的双翼,折了一只翅膀,少数民族文学固然无法 腾飞,而由此带来的苦痛、迷惘、甚至是无所适从, 也必然会出现在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创作以及早 期的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者的论述中。少数民族文 学理论者开始涌现的80年代,是他们民族意识复 苏,同时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与世界其它民族开始 对话和交流的时候。这让那些许多世代在落后、 封闭的环境中生存的少数民族一睁开眼睛,就不

罗庆春,又名阿库乌雾,1964年出生在四川省 冕宁县,1986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 言文学系后留校任教,现任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教授、副院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 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 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于1984年开始发表彝文 现代新诗,1986年后从事彝、汉双语诗歌创作,
1994年12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其诗集《冬 天的河流》,这是我国第一部彝文现代诗集,开一 代彝文现代诗之先河,1995年8月由成都出版社 出版汉语诗集《走出巫界》,1998年12月由四川
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散文诗集《虎迹》,这是彝族文
学史上的第一部母语现代散文诗集,2004该出版 社又出版了其汉语诗集《阿库乌雾诗歌选》,2006 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彝、英对照 版诗集(Tiger Traces),2008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旅美诗集《密西西比河的倾诉》,2009年由中国戏 剧出版社出版人类学散文集《神巫的祝咒》。在大 量创作的同时,他积极建构少数民族诗学理论,公 开发表论文50篇,著有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评论
集《灵与灵的对话——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汉语诗
论》,编著有《族群记忆与多元创造:新时期四川少 数民族文学》、《栗原小荻现象争鸣》、《萨仁图娅、 栗原小荻短诗艺术研究》等多部作品出版。
大多数人对罗庆春的了解源自于诗人阿库乌 雾,这不能不说是遗憾。因为把他只作为一个诗 人或者先作为诗人,都只能是片面的:他还有作为 学者,作为诗论家的一面。仅仅从名字的选择上, 我们就能看到他关于民族文学生存的策略与理 念:罗庆春\阿库乌雾同时对应着汉语\彝语、理论
\诗歌、学者\诗人、传承\创造、当下\传统等异质 同构。而在符号阿库乌雾与罗庆春符号之间的反 复穿梭,则是他在汉文化和彝族文化的交互作用 下,认为彝族文学应该在守望\远离,背叛\回归, 突围\超越中实现其由“文化?昆血”到“文学混血” 的转变的深层策略的理论主张的实践与象征。虽 然,这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正如本世纪初, 他自己在题为《母语》的诗歌中所写的那样:“从
‘apkup vyt vy”到‘阿库乌雾’再到‘罗庆春’,我的 姓名的链环锈迹斑斑。”【31总之,他的诗学理论,和 他的诗歌,正如罗庆春\阿库乌雾的名字一样,是 他的双翼,离开其中的任何一支翅膀,他都无法飞
翔。关于他的诗,历来不乏评论,在这里我们主要
探讨他的双语诗学。

二、在民族文学生存的两难中双语诗学的出 场

罗庆春以阿库乌雾的名字在诗坛崛起的时 候,正值少数民族文学蓬勃发展的春天:据不完全 统计,“当代少数民族诗人至80年代末已超过
1000人”,而且这支队伍是“不断壮大的”【4J。仅 就罗庆春所在的四川而言,在这一时期前后涌现
出的少数民族作家就逾百人[5】,而彝族亦先后涌
现吴淇拉达、阿鲁斯基、吉狄马加、马德清、倮伍拉 且、阿蕾、巴莫曲布嫫等作家。这些少数民族作家 中,不乏如吉狄马加、栗原小荻等在全国甚至世界 都产生了影响的诗人,他们群星闪耀,互相辉映,
活跃在当时的文坛。这一时期,也是少数民族作
家民族意识空前觉醒的时期。由于少数民族地区 地理位置的边缘性,历代王朝对少数民族文化的 漠视,使得“在某些历史时段里,大多数少数民族 文化因为失去了自己的独立而处于‘休眠状态’, 或成为他文化的附庸。在那些历史的天空中,除 了极少来自民间的声音以外,我们几乎听不到真 正属于少数民族的话语,它被迫丧失了‘话语 权’。”而随着我国民族政策的正确实施以及全球 化语境的凸显,他们仿佛一下子就被“赤裸裸地以 一个弱者的姿态被抛进全球化的大版图中。”“这 是一次命运攸关的文化疼痛。因为自己的生存与 发展问题如此真实、紧迫地被凸现出来,并且必须 由自己来把握。这样,它们便不得不去寻找各种 把握命运的机遇,并为此而付出努力”。在这场文 化疼痛里,涌现出大批的具有鲜明民族意识的少 数民族作家群体。【61然而“这一特殊的文学领地又 面f临新的挑战。一系列需要及时作出回答的理论 与实践问题,无法回避地摆在当代少数民族汉语 文学创作者和研究人的面前。诸如,少数民族汉 语文学的未来走向问题;少数民族汉语文学的语 言观问题;少数民族汉语文学与各民族母语文学 的关系问题;少数民族汉语文学与各少数民族传 统文化在继承与发展中的分寸感问题;少数民族 汉语文学与少数民族作家的人格塑造的内在关联 问题;以及少数民族汉语文学与各民族文化的时 代精神和宗教精神问题等等。”[_¨实际上,这里面 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少数民族文学在现有的语 境下应该如何生存及发展?随着西方语言本体论 的传人,人们逐渐意识到语言不再单纯作为符号 存在,而是直指存在本身。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民族文学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就逐渐聚焦到民族 文学应该用什么语言创作这一问题上。因为文学 是用语言构筑的艺术世界,语言作为民族文化和 精神心理的表征,是这个民族存在的最为明显的 标识。然而,我国民族文学的创作的实情却是:绝(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