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以后的环境与动词的语法化(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李永 发表于:2010-03-04 09:50  点击:
【关健词】语法环境;动词;语法化;连动结构;动补结构
(1)主人欲打死之。(《太平广记》卷九十一) (2)其后潘罗支射死继迁。(《宋史》卷二百 九十三) (3)调夫筑城,冻死二千余人。(《宋史》卷二 十八) (4)秦时六月皆冻死人。(《朱子语类》卷七 十九) 动词的使动式作为一种

(1)主人欲打死之。(《太平广记》卷九十一)
(2)其后潘罗支射死继迁。(《宋史》卷二百 九十三)
(3)调夫筑城,冻死二千余人。(《宋史》卷二
十八) (4)秦时六月皆冻死人。(《朱子语类》卷七
十九) 动词的使动式作为一种句法形式在唐代已经消 失,所以上例中的“死”可与前一动词组合后带上 一个宾语,突破了“V+0+死”的句法限制,“V+ 死”组合为动补结构。
太田辰夫认为,汉语动词在历史上具有由他 动词转变为自动词的倾向【6J,引起这种变化的原 因很复杂,但使动式的变化是其重要的致变因素: (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一些自动词带上了宾语,因 而临时具有了他动词的分布特征,而使动式的衰 落使这种他动词又还原为自动词,并且进一步虚 化,如《尚书•舜典》:“震惊联师。”随着使动式的 消失,“惊”语法化为补语;(2)由于使动式的衰 落,使连动结构的第二动词(可使动化的自动词) 呈现出补语化倾向,如“烧绝粮道(《史记•高祖本
纪》).”、“开通道路(《礼记•月令》)”,由于类化作 用,使“V+他动词”也逐渐转变为动补结构,使得 “收取”、“射杀”中的“取”、“杀”发生语法化而具 有了自动词的特点。
三、谓语内部结构的变化 汉代特别是魏晋以后,汉语的谓语结构发生
了很多变化,谓语修饰成分在核心动词前后不平
衡格局更加突出。何乐士对《史记》和《世说新 语》动词谓语的状补比例进行了调查,发现《史记》 前有状语的56%,后有补语的100k;《世说新语》 前有状语的76%,后有补语的7%L     71。动后补语出现减少的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汉代以后介宾短语大规模前移,状语成分增加,使 汉语句子状补数量比例更加悬殊。这种变化在汉 语的发展史上呈逐渐加重的趋势,谓语结构内部 的分布变化和介宾短语的大量前移,直接影响了 汉语句法结构的发展,给动词语法化提供了新的 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发展并巩固了汉语“一个动词核心”的 句法格局:
石毓智认为,在元明之前汉语的单句结构不 同于现代汉语的最突出一点是,动宾之后有一个 第二谓语位置(x),即“S+V+O+x”。可用于x 位置的词语包括各种谓词性成分,如自动词、时间 词、数量词、介词短语等。在x位置消失以后,这 些词语依据自身的语义特征与其他成分的相对位 置做了重新安排【5】(P.163)。根据我们的考察,在第 二谓语位置成分的消失过程中,介宾短语的前移 起了示范和引导作用,该位置其他成分的变化呈 现出向前移位的总趋势,往往由一个实体位置进
入非实体位置,即状语、定语和补语位置。因此,
第二谓语位置的消失,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消 除了该位置谓词性成分对核心动词的竞争,使“一 个动词核心”的句法地位更加稳定。⑦
(--)使动词的线性位置更加居后:
谓语结构的变化、介宾短语的前移,使汉语的 动后成分减少,在总的格局上使谓语动词的句法 位置相对后移。下文仍以“死”的语法化为例说明 动词后移对语法化的影响:
(1)斗死于门中。(《左传•庄公八年》) (2)而六公子皆戮死于社。(《史记•秦始皇
本纪》)
(3)囚主父于沙丘,百日而饿死。(《史记• 范雎蔡泽列传》)
(4)推堕驸马河中溺死。(《汉书•苏武传》) (5)律师律师,扑死佛子耶。(《太平广记》卷
九十二)
汉语一般以最后一个动词为中心来构建句子的信 息结构,其信息重心往往在尾部。在常规条件下, 介宾短语不能承载全句的信息重心,因而要发生移 位,移位后往往使主要动词处于倒数第二个句子成 分的位置上,动后成分即宾语和补语成为注意的焦 点。如果该焦点词语经常被使用(惯用化),就可能 发生泛化,进而抽象出比较普遍性的语义。在前两 例中,“V+死”后接—个介词短语,不具备语法化的 句法和语用条件,(3)、(4)两例“V+死”则在句子 的尾部,“死”处于焦点位置,因高频使用使焦点成 分发生词义磨损,导致结构的重新分析,使之融合
为一个句法单位,后边带上了一个宾语,如例(5),
“死”已语法化为动补结构的补语。 (三)促进了动补结构的产生: 介词短语的前移使动补结构的产生成为可
能。在上古汉语中,介词短语是主要的补语形式, 一般有“于”字短语和“以”字短语两种,它的存 在,在动词后创立了一个补语的句法位置。汉代 以后,介词短语开始大规模移向谓语动词前面,在 动词后留下一个补语性空位,该空位的存在诱导 邻接的动词发生语法化,进而进人补语位置,使该 句法位置出现有形词语,以此来消除空位的存在。 例如:
(1)季氏旅于泰山。(《论语•八佾》) (2)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世说新语•
文学》) 由例(1)向例(2)的变化可抽象为“N+V+[于+ L]”-+“N+于+L+V[  ]”。介词短语创立了 动词后补语位置,移位后造成的句法空位诱使v2 成为补语或助词。如:
(1)及饿死于申亥之家,为天下笑。(《史记
•楚世家》) (2)遂饿死于首阳山。(《史记•伯夷列传》) (3)日月之行也,系著于天也。(《论衡》卷十
一) 上例“死”、“著”是动词,当介词短语前移之后,便 开始发生语法化,以填补移位后的空位。如例 (1):
饿死[于申亥之家].+于申亥之家饿死[       ] 生成语法的“语迹论”认为,成分移位后会在
表层留下语迹,并发挥一定的句法作用。同样,介 词短语移位后在动词后留下的语迹,也依然以其 “特有的方式”继续参加着句法活动,其结果就是 促动了动补结构的产生。
四、动补结构的产生与发展的层级性 动补结构的产生与动词语法化具有密切的关
系,一方面,动补结构中补语的产生要经过一个词
汇语法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动补结构往往是语法 化的中间状态,以此为基础可发生更深入的语法 化。动补结构由于其来源不同,因而在发展中呈现 出层级性,产生于每一时问层次的动补结构都造就 了一批动词的语法化。以下通过三种句式来考察。(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