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凤凰县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
发展农村教育,师资是关键。近年来,虽然凤凰县民族地区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教师队伍分布不均、教师年龄结构失调、整体素质偏低等,这些是目前制约教师队伍发展、特别是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1.中小学校师资分布不均衡
笔者通过对凤凰县中小学教师队伍进行了实际调研。发现该县农村与城镇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在分布上,存在城镇和郊区学校、交通方便和地理位置占优势的个别学校教师超编,而偏远农村学校教师缺编,特别是偏远民族地区小学教师严重缺编这一突出问题。该县县城及其郊区学校的教师明显超出国家对师生规定的比例。如该县城郊区的某一学区小学教师就超编100余人;造成只好把多余的教师安排后勤工作,或者提前内退。而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特别是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仍然严重短缺,如某少数民族小学学生120余人,而教师只有5人。生活条件艰苦,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和一般教师都不愿意到那里去工作。少数民族地区考取上各类师范院校的学生本来就少,毕业后回去的就更少。城镇教师也不愿意到农村去工作,造成了恶性循环。但根据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数据统计,该县中小学教师数量并没有超编,而且小学教师还缺编。因此,该县中小学教师超编和缺编现象是因为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的。
2.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失调
按照国家对中小学学校教师发展比例的要求,教师在年龄结构上要老、中、青按照一三三开的比例搭配,才能有利于整体教师素质的提高。但目前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严重失调,存在老龄化和青年化现象十分严重,城镇中小学教师凸现老龄化趋势;农村中小学教师出现老龄化与青年化并存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农村小学教师年龄偏大,得不到及时培训,知识老化。教师队伍的年龄老化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老化。而一些青年教师又过于年轻,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造成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师梯队断层,青黄不接,难以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的要求。
3.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较低
凤凰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之间的差距较大。一般来说,农村中小学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本来就低。近年来,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虽有了大幅度地提高,但由于培训质量低等多方面原因影响,不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目前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4.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近年来,该县取消了师范毕业生统一分配的政策,教师的招聘权归属湖南省教育厅教管部门。但城镇中小学的优秀骨干教师不断地流向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缺少合格师资补充机制,这部分流失地教师只好从农村中小学校中选拔。比如,该县的腊尔山、两林、落潮井属于苗族聚集的高山地区,一般的教师都不愿意去,而一些好的教师又在不断流失。落潮井先后考取研究生的教师多达6人,同时,县高级中学又抽走6人。使得这所本只有30多教师的学校存在严重的师资问题,只好随便从别的学校安排些人,抑或临时聘请代课教师。即便到了2011年凤凰县还有39名代课教师。而流失的教师通常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正规师范院校本科毕业或取得一定的荣誉称号、在各种优质课等教学评比中获奖的优秀骨干教师。这样的状况维持下去,对于凤凰教育来说,教学质量只能每况愈下。
二、凤凰县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的原因分析
1.教育政策影响
新中国成立至今,农村经济为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教育方面,也是以牺牲农村教育的发展来支持城市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农村承受与城市的巨大差距,教育系统内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城市学校的发展为中心,为培养更多的大学生做准备。另一方面,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又因为缺少利益驱动而不愿意返回农村,让城市直接享用了高等教育的成果。而城市教育又缺少对农村教育制度化的反哺机制,对农村教育成本的付出,进行补偿。目前教育不平衡的现状,除了历史和地域原因外,还有制度性的原因:教育资源配置无视地区、城乡差距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
2.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
我国教师人事制度一直实行的是任命制,教师不是自主择业,而是一次性分配定终身。而且教师的调动一般都是从农村调往城镇,也存在不少问题,教师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的双重管理下,教师的调动必须有“特殊的人际关系或原因”。由于中小学教师的进出管得过死,教师流动困难,优秀教师进不来,不合格的教师又流不出去,限制了教师的正向流动,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淘汰机制,教师人力资源难以优化配置,师资使用率低。导致贫困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流向经济发达的城镇学校,造成城镇中小学教师超编与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的矛盾。
由于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等原因,教师队伍入口不畅,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很难分配。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受教育体制和财政力量的限制,师范生不再包分配。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教师补充机制,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难以进入教师队伍,学校缺少必要数量的师资补充。,全县补充公办教师几乎没有,但每年仍有一定数量的城镇中小学优秀教师流向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这部分缺失地教师只好从农村中小学校中选拔。为了给学校节约经费,城镇中小学校只招原来有编制的教师,因为这些教师的工资由国家财政拨款,学校不必再给他们付工资。因此,既使教师年龄大点也无所谓。这样就把农村中小学校有编制的、教学能力比较好、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基本上都调到城镇中小学校去了。农村中小学校只剩下年龄较大和刚毕业的新教师,导致农村一线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进一步加剧了小学教师老龄化。特别是新聘的支教教师,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也不安心工作,他们只是将这份工作作为临时的过度。
教师聘任制流于形式,教师管理仍然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指令派遣。
3.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这与其经济地位是紧密相连的。农村学校一般交通不便、偏僻。农村教育经费紧缺,办学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困难,特别是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他们在吃饭、住房、医疗、找对象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和苦恼。工资待遇低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的重要原因。以同等毕业、同职称的教师为例,农村中小教师的工资与本地区城镇教师差距200多元,与发达地区差距达1000多元,而工资以外的福利差距更大。有34.5%的农村中小教师月工资在800元以下,54%的农村中小教师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尤其是县城以下的山区教师,他们的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班主任津贴等福利性政策普遍不能得到完全保证。有23.6%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无房,23.2%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工作压力大。这些都是直接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动的原因,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较多,而且解决无望。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