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大学校长在大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校长是整个大学的神经中枢,是高校精神的塑造者和维系者。当提到著名大学时,自然会想到这些著名的校长,如: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麻省理工学院校长康普顿、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等,正所谓“振兴高等教育,希望在教师,关键在校长”。因此,对大学校长可以定义为:创造性地完成高校使命,以实际业绩推进大学发展,塑造大学精神与形象的领军人物。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做好一个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大学校长如此重要,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评价时可从大学校长的管理水平、工作表现、工作业绩等方面入手,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帮助校长改进其服务品质,也可以作为校长奖惩、晋升的依据。校长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西方早期的教育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评价方面,并且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然而,有学者指出校长作为一校之长,应该以身作则,只有校长带头接受他人对自己工作的评价时,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评价才具有可信性。此后,作为促进校长发展的重要途径——校长评价——迅速发展起来,但由于评价对象的特殊性,在大学校长评价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在对国内外大学校长评价的内容与方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大学校长评价的现状为切入点,采用360度评价、多属性决策等方法解决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我国大学校长的评价质量提供借鉴。
一、大学校长评价产生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我国高等教育正经历着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其外在形式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内在变化则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重大转变。在这重大转变的背景下,大学校长的角色、地位与作用也在不断的变化。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背景、大学治理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在大学校长评价的方式、内容与方法上存在着很大差异。
1 国外大学校长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在美国,政府并不过多地干预高校的运作,高校更多地与市场相结合,这要求大学校长具有很强的经营意识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同时,校长要更多地关注市场和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学质量和学校的社会声誉。在这种背景下,借鉴企业界管理人员评估的成熟模式,由学校董事会对大学校长进行年度或阶段性的评估。在评估中,评价指标以南森提出的大学校长的六个评价指标为基础,即:学术管理、行政管理、资金预算和财政、筹集基金、公共关系、个人魅力(或个人特征),不同的学校会根据自己的要求和目标来附加一些个性化的指标,同时,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更多体现的是与校长本职工作直接相关的一些能力与素质。
在英国,高校的治理模式与美国类似,校长对董事会负责。英国政府早在1988年就明确规定,学校应该向学生及学生家长提供优质服务,以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为此,英国各校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以提高办学效益,改善教育质量。在此过程中,校长的领导能力将直接影响学校服务质量。
新加坡在校长评价中采用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每年年终时,以校长的书面报告为依据,同时结合校长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对校长的业绩和潜能进行排名。在评价过程中,采用了360度评估模式。校长可以通过评估,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领导水平和领导风格。
其他一些国家如以色列等,为提升校长的领导水平,在促进校长专业化进程中,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法案,并以此作为校长评价的依据。
2 国内大学校长评价的相关研究
国内针对校长的评价研究较为集中,主要体现在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两个方面。
在评价体系方面,谢忠新、张际平采用系统的视角,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进行了深入探索。王鲁捷、王佳提出了能力体系框架与绩效框架,把绩效的概念引入到领导能力研究中。王磊在美国范德比特校长领导力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校长评价的内容框架,包括个人素质特征、管理胜任特征以及工作绩效特征三个维度:其中,知识能力、人格特质、价值观和理念属于校长的个人素质特征,领导行为属于校长的管理胜任特征,学校核心特征和学生成就这两个要素则属于校长的工作绩效特征。
在评价方法方面,1998年栾传大采用划级赋值两次量化方法评价学校及校长。刘国胜、曾珍香对中小学校长评价采用了无领导小组讨论技术。赵茜指出,可以利用一些统计方法对校长评价体系进行指标权重的核定。
客观公正地评价大学校长,从而真实反映其水平、能力和业绩,是高等教育研究所关注的一个问题。近年来,不同的研究机构、院校对校长的评价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但是,迄今为止,针对大学校长评价的各项研究远不如针对教师评价那样完善,其取得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也很难使评价对象信服,不利于调动校长工作的积极性。校长评价应该采用更加全面、多元、科学的方式收集信息,以更加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价,使其评价结果可以有效地提高校长领导能力。
二、我国大学校长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校长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评价目的不清晰、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方法不科学以及评价过程不完整。
1 评价目的不清晰
大学校长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进行奖惩(进行终结性评价),另一个是促进成长(进行发展性评价)。明确的评价目的是实现有效评价的基石,而目前由于关于大学校长评价的理论研究较少,导致实践中大学校长评价目的不清晰,评价工作难以开展。评价目的不清晰主要体现在现有的评价更多的是以结果为中心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只能对校长现阶段及前期工作的业绩进行综合判定,属阶段性的成果,并不能以战略的眼光及动态的发展趋势对校长进行合理的评判,更无法帮助校长成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2 评价主体单一化
评价主体可分为三类:大学校长自身、教育主管部门、社会性评价机构。不同评价主体进行的
评价都有其可取的地方,优缺点见表1。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