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舆情的影响看群体性事件的疏导与化解(3)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叶国平 发表于:2012-07-31 16:26  点击:
【关健词】网络舆情;舆情回应;舆情疏导;群体性事件
3.建立网络舆情疏通引导机制,增强对群体性事件舆论驾驭能力 在网络时代,各种不实报道、蓄意炒作和刻意渲染以及由此引发的民众非理性情绪常常左右着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加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疏通引导,争夺

  3.建立网络舆情疏通引导机制,增强对群体性事件舆论驾驭能力
  在网络时代,各种不实报道、蓄意炒作和刻意渲染以及由此引发的民众非理性情绪常常左右着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加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疏通引导,争夺网络话语权,形成主流舆论强势,是做好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封锁信息或者反应滞后,往往会失去控制舆论的先机,导致舆论被动。党政部门应当及时公布事态的真相,及时发布客观、公正、全面、翔实的权威信息,消除谣言,澄清事实,满足民众的信息需求和知情权,以减少民众的猜疑和恐慌,从而控制和引导舆论走向。各级政府在舆论引导中,要注意速报事实,慎报原因,谨慎定性,既不失语也不要妄语。[7]其次,应树立对事件及时公正处理是最好的舆论引导的意识。一般来说,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最核心要素,而各种网络谣言和舆论炒作,又会加剧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简单地为了引导舆论而引导舆论,只能暂时转移公众的视线,并不能彻底平息谣言和炒作。只有把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与问题及时、公正地处理好了,才是消除负面舆情的根本之举。因此,面对群体性事件中的负面舆情,应把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摆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依法、公开、透明地去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增强政府的亲民性和公信力,纾解群众的情绪压力。第三,要重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主流媒体具有很高的社会公信力,对网络舆情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主流媒体要主动介入,设置网络议题,确保先声夺人,用统一的口径把握舆论导向,努力抢占网络的制高点,使民众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事实,以正视听。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要注重摆事实、讲道理,低调柔和,以理服人,切忌不负责任的炒作性报道制造新的紧张,切忌态度生硬、以势压人引起舆论反制。
  4.建立网络舆情回应互动机制,提升群体性事件矛盾化解水平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搭建对话互动平台,积极回应舆情诉求,有效解决群众的利益问题,是化解群体性冲突的重要环节。一是应建立平等交互、以“疏”为主的舆情疏导机制。在网络信息传播平等化、大众化、多元化的环境下,对信息采取“堵”的保守、被动方式,往往只会导致虚假信息、各种传言和谣言更加泛滥,使事件的负面影响更加扩散。网络舆情引导必须树立“疏”的理念,尊重受众意见的自主性,充分运用论坛、博客、微博客、即时通讯工具等多种网络互动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发言人、网络评论队伍、网上“意见领袖”、民间网络辟谣团队等多方力量的作用,通过网络互动的方式,引导网民了解事实真相,客观分析问题,理智作出判断,从而把控舆论导向,为群体性事件处置营造有利的网络舆情环境。二是应畅通网络互动渠道,积极回应舆情关切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背景下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过程常常是一种从网络民意到网络民怨再到网络民愤的过程。[8]这就要求政府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积极搭建网络对话平台,畅通民意反映渠道,从而有效地汇集民意,疏导民怨,消解民愤。政府应建立常态化和动态化的网络民意互动机制,可以在政府网站、重点新闻网站开设政府微博、热点论坛、在线栏目等平台,进行信息公开和互动对话,吸引民众沟通参与,广泛听取民意,勇于直面各种矛盾,虚心接受批评,不压制、不推托、不逃避、不扯皮,形成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的良性互动。面对负面舆情事件,政府只有胸怀宽广,有所担当,才能收获尊重;只有充分体恤民情民意,才能避免将自己置于舆论的对立面。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综合、立体式的冲突化解机制。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多方面开展综合治理,形成一个齐抓共管、多管齐下的立体化工作网络。要完善信访网络、法治网络、调解网络、援助网络,多策并用、多管齐下化解群体性矛盾;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相关部门既要落实分工,明确职责,又要相互通气,相互协调;要综合运用媒体、调解、经济、行政、司法等手段,综合治理,形成合力,共同做好舆情疏导和冲突化解工作。 参考文献:
  [1] 许鑫,章成志, 李雯静.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201/t20120116_23667.html,2012-01-16.
  [3]〔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出版集团,2003.47-51.
  [4] 葛琳.网络舆论与网络群体性事件[J].新闻爱好者,2008,(9).
  [5] 杜骏飞.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9,(7).
  [6] 裘伟廷.网络群体性事件初探[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7] 单学刚.学会应对网络舆论[J].刊授党校,2011,(9).
  [8] 罗亮.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特征及其治理[J].行政与法,2010,(9).
  The Solution to Mass Inci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Public Sentiment
  Ye Guoping
  Abstract: With popularization of internet, network public sentiment upsurges. The Internet is play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mass incident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mass incidents is changed in a great degree. In this context, the evolution of mass incidents is a process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to internet public resentment, and then to internet public indignation. Therefore, to establish a mechanism of warning, monitoring, guiding and responding of internet public senti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evention and disposal of mass incidents.
  Keywords: Network public sentiment; Respond of public sentiment; Solution to public sentiment; Mass incidents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