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腐败的根源。”
联系我们当前的学术腐败,之所以欲罢不能,屡禁不止,盖缘于此。如在职称评定、项目审批过程中,最初表现出的学术腐败也只不过是朋友之间的相互关照与帮扶。但是,随着权力的逐步渗入——大大小小的权力向评审机构和评审过程渗透,由于评审活动的操控者向权力主体的转化,学术腐败逐步盛行于社会,此时的学术腐败就不仅仅是熟人与朋友之间的相互帮扶,而是大量地表现为权力与权力的交换、权力与金钱和各种利益之间的相互交换。这种评审过程和评审机制所淘汰的就不再是“低质的产品”,而是那些在这些权力和学霸面前不肯轻易俯首称臣的思想、学术精英,从而形成了一种与社会整体利益背道而驰的“逆向淘汰”机制。是的,我们这个社会建立有庞大的审查监督体系,甚至每一评审过程都设有自己专门的监督机构和监理,但是,首先,这些监督和监理也是社会游戏中的一分子,他们也不可能完全摆脱社会业已形成的游戏规则;其次,这些监督者也需要监督。比如,在我国的各类在职研究生中当权者居多,一般来说他们从不上课,毕业论文也都是由秘书捉刀代笔,他们所获得的这种“真”文凭,其实是地地道道的假文凭,然而,又有什么样的监督能够对这种假的“真文凭”进行打假呢?再有,学术出版这个环节,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呼吁学术著作出版难,但是只要一沾上权力,什么样的著作出版都不再难了;还有,一些所谓的国家级学术期刊,其版面费已升至几万甚至十几万,这些资源哪里去了?归之于权力者。权力者拥有权力,就拥有各种各样的资源,而资源是可以用来交换的。这种学术生态的不断恶化,给我们的学术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是的,现在我们并不缺乏各式各样的检查和监督机构,但是我们却缺乏真正的行之有效的学术监督。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用个别权力来制约权力必然导致失控的权力产生。
四、以大众的权力制约权力:学术腐败的终结
用个别权力制约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失控,因为在现实社会中任何个别权力都有可能被金钱和其他的权力、利益所摆平,这是由当下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生态所决定的。因此,要想根除学术腐败,就必须调动和依靠大众的力量,以大众的权力制约权力。
1.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长期的实践也反复证明,凡是权力不透明的地方就有可能成为腐败产生的温床,就会有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发生,一切阴谋和不法的行为都是在阴暗的角落里进行的,因此,要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不至于使其为个人牟取利益,就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因此,要防止学术腐败的发生,一方面,我们应在学术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把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进行科学配置,使之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另一方面,我们要做到决策公开,即在项目审评、成果评价、职称评定等各个环节随时做到信息的公开、评价过程的公开和评价结果的公开,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学术评价活动的全过程中去。这既是正确行使权力的必然要求,又是加强学风建设和预防学术腐败的必然要求,也是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
2.以大众权力制约权力。“公共舆论一向被视为现代民主社会的重要基础……现代民主理论认为,对于公共管理活动,不仅需要以权力制约权力,更需要以社会制约权力,以公众力量来监督权力。”当前的学术评价大多数都属于“小众化评价”,如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对学术论著的评价与审定,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对前期成果的审查与评定,在科研奖励评定过程中对科研成果的审查与评定,以及对核心期刊的评价与审定等,大都属于“小众化评价”;而当前学术评价中的学术监督也大都属于“小众化监督”,即以个别权力制约权力。“小众化评价”的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差,缺乏公正性和科学性;“小众化监督”——以个别权力制约权力,则缺乏透明度,容易被少数人所左右和控制,从而成为导致学术评价过程中种种学术腐败现象产生的重要的制度诱因。要根除学术腐败,就必须在学术评价大众化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权力监督的大众化,即以大众权力来制约权力,以公众舆论、社会力量来监督和引导学术鉴审和评价,让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而彻底消除由于“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作”和监督权力的不力所导致的学术腐败。
3.加强理论修养,提高内在素质。消除学术腐败,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从而在学界和全社会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一,自觉提高权力拥有者的内在素质。要切实树立牢固的公仆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检查和监督,进而形成一种权力监督的内在自觉,变外在强制为内在自觉,从而极大地提高权力监督的社会效果。第二,努力提高广大民众的内在素质,一是提高监督的自觉性;二是运用正确的方法实施监督,提高监督水平,使权力能更好地在阳光下运行,以更好地实施大众权力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第三,提高编辑主体的文化控制和文化批判意识。编辑主体是社会文化的把关人,是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编辑主体除了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完备的知识结构以外,还必须具有强烈的文化控制和文化批判意识,即自己以审慎的态度去认识和发现问题,用审视的眼光去辨识真伪,用大无畏的精神和无所顾忌的勇气去否定伪科学和假知识,以缔造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文化为目标,以社会价值规范为尺度,以科学的思想、理论为坐标,质疑学术研究,辨别理论成果,为遏制学术腐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第四,加强学术道德自律。一是要加强学者的学术道德自律,内化学术规范和制度制约。一个具有良好道德自觉性和价值理性的学者,不但会内化学术规范和制度制约,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培育出对学术腐败病毒的有效抗体,而且会因清正人格的无限张力而产生强大的道德辐射力,从而净化周遭学术环境。二是学者要努力实现由个人道德性的学术修养向学界群体意识和学人道德共同性约束的转变,进而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要努力实现由学者个人道德性的修养向学界群体意识的转换,进而营造学界和全社会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促进学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给学术腐败来个釜底抽薪。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