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两年制文科硕士生的专业研究能力(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WWW.NYLW.NET) 作者:张荣华 原丽红 发表于:2011-02-12 12:02  点击:
【关健词】两年制;文科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能力
压缩和取消无关课程、克服了因人设课的不当,不等于就能使课程设置科学化。课程设置的科学,建立在对学生认识、思维能力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那么如何按照认识发展规律来设置课程呢?不同的专业当然存在差异,但

  压缩和取消无关课程、克服了因人设课的不当,不等于就能使课程设置科学化。课程设置的“科学”,建立在对学生认识、思维能力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那么如何按照认识发展规律来设置课程呢?不同的专业当然存在差异,但是大体还是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原则。这就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课程安排的过程中,按照本专业、本学科发展的脉络进行专业领域知识的导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专业研究能力的一种提升。专业研究能力首先就是把握本专业发展路径的能力。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科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说一刻也不能脱离社会实践。不管是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它们的真正问题都来自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同样,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从来都不能完全抽象为理论上的解决。醉心于理论体系的建构,满足于理论逻辑的自洽,很容易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把这种风气带到将来的工作中,很可能出现迂腐的“书呆子”气。同样,只重视实践而轻视理论逻辑训练的重要性也会导致学生一味停留在事物的表象层面,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分析能力。课程设置要使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相互交叉、相互补充,使学生的思维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替作用下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第三,价值原则与功利原则相统一。严格说起来,专业研究能力的提高过程应当是一个尽量避免功利化色彩的过程。功利主义往往会导致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后果。但是,纯粹理想的状态并不存在,毕竟硕士研究生培养学制的缩短、培养目标的变化都与市场要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一部分研究生毕业即面临就业的问题,因此,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能完全与市场相脱节,应当具有一定的跟踪社会、服务社会的市场意识。然而,如果一味迎合市场,不仅可能使学生丧失研究能力的基本素质即批判精神,从而弱化剖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会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敢为人先的勇气的丧失,不利于他们的长期发展。所以,如何在课程设置中把价值原则与功利原则有机统一起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导师心态与授业传道方式的调整是提升两年制文科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能力的核心
  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的责任心、指导能力、指导方法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的环节。高水平的导师往往能弥补研究生原有素质和课程设置方面的不足,所以导师要知道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学制发生变化后,自己必然要面对一系列挑战。
  第一,导师可能会面对原有的知识体系或者说科研生长点与研究生的兴趣、市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文科相对于理工科而言,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这也造成导师知识体系甚至方法论等都容易与时代发展产生某种距离。一些导师感受现实的能力也存在着不断弱化的倾向。而另一方面,年轻的研究生则容易受到时尚热点、市场趋势的影响,容易不加深究地把导师的一些观点视为迂阔,这无疑会构成师生之间潜在的矛盾,尽管大多数时候这些矛盾并不至于演变成现实的对抗,但是它无疑很容易影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效。
  第二,导师可能会面对研究生的研究热情、研究精力大为下降的现实。研究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硕士研究生两年制无疑使学生更早地感受到就业危机,这种情况下,许多研究生从入校之日起就已经开始着手落实工作问题,这会牵涉大量的精力。即使在硕士研究生三年制的情况下,许多导师就已经抱怨大量研究生在最后一个学期频繁请假参加各种面试、各种招工考试,在两年制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第三,导师可能会面对原有教学手段难以调动研究生的兴趣的问题。理论学习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没有对理论探索的真正兴趣,难以持之以恒并有所成果。理论探索的需要与兴趣往往来自对现实问题的困惑和思考。目前的硕士研究生年龄普遍趋小,很多人是从本科直接考上研究生的,没有切实接触社会,对理论学习往往缺乏真正的热情,不少人只是为了暂时逃避就业的难关,或者为了提高学历为将来找工作增加筹码。
  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的考量本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每一个有责任心的导师而言,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功利主义的急功近利而将其转化为某种强烈的提高理论修养的内在驱动力,这是一个有意义而又难解的课题。
  本文从导师的角度,从三个方面阐述一些尚且粗浅的思考:
  第一,转变心态。尽管从心态角度谈问题似乎过于具体,但是如果看到它实际是教育理念转变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反映,它就具有了宏观意义。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无可否认的,知识传播与获取的渠道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往,教师常常可以凭借知识占有量而获得尊重和信任,但是随着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教师(尤其是文科教师)的这一优势逐渐处于丧失之中,尤其是一些对现代技术反应较为迟钝或者排斥的教师,其知识的更新速度往往落后于学生。另外,由于社会大环境日益复杂化,学生个体心理的差异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是无视现代研究生的特殊性而沿袭以往的教育经验,还是积极寻求新的解决之道呢?这首先是心态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也就是教师到底能不能打开心胸改变一些固有的心态: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无知,惟此才能放下布道者的架子,真正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精神需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承认学生在很多方面可能强于自己,惟此才能消除教师由于年龄增长加上相对封闭于象牙塔中而造成的对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某些迟钝感;承认学生们在交流中收获的可能确实多于自己事先预备的内容,惟此才能真正明白教师在课堂上消极一些,让学生积极一些,也许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说到底就是教师能不能摒弃知识本位的教育观念,恢复教育本来的宽泛的意义。教师唯有跳出知识本位的束缚,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尤其是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各种交流的管理能力,总揽全局、直指问题核心的分析能力,才能真正使教学从知识输出的过程变为能力增强的过程。
  第二,细化教育过程。心态调整后,如何处理导师的“导”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最核心的问题了,本文主要探讨教师的指导职责。前面指出硕士研究生学制改为两年后,教师的指导时间就大为缩短,如何有效地利用两年时间呢?从大的方面讲要始终围绕提高文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研究能力的目标进行指导;从具体的方面讲是要将这一目标细化到指导的各个环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细化的目的是提高教育针对性、提高指导工作的效率、增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事无巨细,导师处处插手。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