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理论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3)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赵娟 发表于:2014-10-24 12:26  点击:
【关健词】企业理论 不完全合约理论 挑战
在标准的委托代理文献中,通常假设企业所有者选择最优激励机制。但是,在大型上市公司的背景下,股东往往是分散的,企业由经理人掌管(而经理人受制于董事会)。在这种情况下,会很自然地假设,经理人选择激励机制

  在标准的委托—代理文献中,通常假设企业所有者选择最优激励机制。但是,在大型上市公司的背景下,股东往往是分散的,企业由经理人掌管(而经理人受制于董事会)。在这种情况下,会很自然地假设,经理人选择激励机制;也会选择资本结构。例如,如果经理人选择适合自己的奖励计划,他们可能会选择高工资,而不是(高)绩效工资。这个问题与最优执行补偿的讨论有关。
  类似于财产权理论,企业的激励机制理论提供了对于兼并的成本和收益的统一解释。此外,激励系统理论补救了产权理论的一个缺点:现在员工面临着激励,所以他们不会再无所事事。但是,大部分员工都没有受到正式激励合约的管辖(MacLeod和Parent,1999)。更重要的是,基本的激励机制理论忽略了一个寻租和产权理论的中心和有吸引力的方面:控制。即在基本的激励机制理论中,代理人是否拥有资产影响到代理人的支付函数,但不是代理人的行动空间。
  (四)适应
  企业的适应理论(Simon,1951;Williamson,1971,1973,1975,1991;Klein和Murphy,1988,1997;Klein,1996,2000a)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在不确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解决的环境中,是兼并还是不兼并哪一个更好地促进了“自适应的,连续的决策”(Williamson,1975)。发展这一理论的关键性理论挑战是定义一种环境,其中,在不确定性解决之后,既不是事前合约,也不是事后的重新谈判可以产生最优适应,以至于次优的解决方案可能集中在权威“老板”的手中,然后权威在不确定性解决以后做出(潜在的自利)决策。这种强调老板的权威与将控制作为核心问题的寻租理论一起放在了适应理论,即激励机制理论忽略了有利于激励的控制,产权理论将二者融合在了一起。
  Williamson(1971)的文章包含着企业寻租理论的关键性思想,同时也暗示了企业的适应理论,认为“相对于从事内部组织问题,未编程的适应性的需要会被引入市场”。Williamson(1975)再次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具体而言,Williamson(1975)运用了Simon(1951)的“正式雇佣关系理论”来解释为什么许多劳动力交易在一家公司内部会比在市场中更加有效。在Simon的模型中,双方会在两种情况之间做出选择:第一,在不确定性得到解决之前,商谈决定;第二,在不确定性得到解决后,将权力分配给一方(“老板”),然后他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Simon称后者为雇佣合约。在这种合约的条件下,下属面临着灵活性和受剥削之间的权衡:通过锁定现在的决策,员工可以牺牲灵活性,或通过允许老板后来的决定她可以冒险忍受剥削。Simon提供了貌似合理的条件(粗略地看,各方的回报很重要地依赖于针对当时状况的裁决,以及这种裁决下的双方的偏好是否过于发散),在这种条件下,双方选择最优的就业合约。
  Williamson本人通常既强调资产的特异性也强调适应。Klein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发展出了可以互补的故事(Klein和Leffler ,1981;Klein和Murphy ,1988,1997;Klein ,1996,2000a)。Klein和Williamson一样,首先强调的是企业之间的合约是不完整的,但Klein强调,成功的企业之间交易往往利用关系达到适应。Williamson和Klein的方法可以结合成一个单一的模型,该模型决定兼并还是非兼并哪一种有利于优越的关系型适应。
  面临的挑战
  本文简单地回顾了企业理论的相关发展,当然现在该理论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如何更好的研究内部组织?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学者尝试着分配事后低效和分配权力事项(Hart和Moore,2008;Hart,2009;Hart和Holmstrom,2010)。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项工作可以被看作是交易成本和产权文献的“融合”。这次融合是否会取得成功还有待观察(Hart,2011)。
  Lafontaine和Slade(2007)估计,美国企业的交易价值近似等于美国市场的价值。Raghuram G. Rajan和Luigi Zingales(1998)发现,在43个国家和地区的样品中,在20世纪80年代的增长行业三分之二的增长来自现有企业规模的增长。很显然,大量的经济活动发生在企业内部。但是运用哪种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这一现象,好像还没有达成共识。原因之一在于这个领域的大多数模型无法区分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的交易行为。
  企业文化和规范非常重要,鉴于此,不同的企业可能会随着企业目标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行为。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否应该把企业的目标函数作为分析的出发点呢?或者是否需要深入了解,并从公司治理结构、经理人的激励机制和文化等方面推断出企业的行为?这些都是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哈特.企业、合约和财务结构(中译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7
  3.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 契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Claessens,S.,Djankov,J. P.H. Fan,L.H.P.,Lang.2002, Disentangling The Incentive and Entrenchment Effects of Large Shareholding. The Journal of Finance, 57
  5.Foss, Nicolai J., 1999, The Theory of the Firm: Critical Perspectives in Economic Organization, London: Routledge
  6.Hart, O,2011,Thinking about the Firm: A Review of Daniel Spulber's The Theory of the Firm,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49:1 pp 101-113
  作者简介:
  赵娟(1980-),女,河北石家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法经济学与经济学说史。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