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文化裂变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佟立 白春生 王丽 发表于:2013-06-11 13:53  点击:
【关健词】现代性;后现代性;文化裂变;文化传媒
摘 要: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文化裂变,表征了当代西方时代精神的新变化和新特征,各种观念撞击兼容,通俗与高雅、大众与精英、时尚与游戏、喧嚣与无言等构成了一种怪诞的文化传媒景观,表现出语言、文化、艺术、意识、审美的不确定性。后现代文化传媒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在逻辑和实践上呈现的是商品性和工具性、游戏性和娱乐性、反文化性和反艺术性、复制性和仿真性。后现代文化传媒以强大的冲击力深刻地改变着传统文化价值观、美学观和文化价值评价体系,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与人文困境。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3)03-0024-06
  一、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文化裂变
  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文化裂变,有其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在后现代思潮演化的半个世纪中,西方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新科学主义的浪潮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促进了先锋派、现代派和后现代文化在全球的迅速传播,形成了物质繁荣和文化多元化的景观;另一方面,高新技术的进步、物质的繁荣和文化的多元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现代性的膨胀、后现代性的崛起和精神文化的裂变,表征了西方时代精神的新变化。
  1.现代性的膨胀
  西方现代性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人的现代性,二是社会的现代性,三是工具的现代性。三个层面的现代性与启蒙运动的精神密切相关。启蒙运动力图改变人类被奴役的状态,倡导人类解放、进步和平等。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建构与之相应的社会机制,充分体现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社会公正和契约精神。按照康德的理解,启蒙运动就是要让 “光明”照亮人类心智的黑暗的角落。而科学则是光明之路的先导,用无神论世界观反对宗教迷信,用科学和理性战胜愚昧和无知,因此启蒙运动主张一切知识,无论是历史的、政治的,还是人文的,都必须具有科学性和理性。每一门知识都必须系统化和条理化,人的思维和语言都能以科学的方法被理解。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推出的《百科全书》,显示了这种新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分类性和工具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启蒙运动是现代性的思想基础和实践依据,这股“强大的光在全世界散播开来”,“促进了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同时使一切知识朝着科学和理性的方向发展,理性成为社会的中轴”。[1]
  令人遗憾的是,在资本主义数百年来的现代性演化过程中,启蒙运动所倡导的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与科学和理性始终不是和谐的、统一的,二者存在着激烈的冲突。天赋人权、社会公正和自由的思想完全被标准化、工具化、精确化、分工化、权力化、理性化、中心化、集中化、垄断化、科层化、利益化取而代之,人的社会成了非人化、冷冰冰的理性工具,人成了经济的动物,功利主义和利益高于一切,GNP的增长压倒了一切伦理、道德和情感,其结果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病态化。这种唯经济主义和唯技术主义的现代性,已背离了启蒙运动的思想,远离了经济和技术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的方向。当代西方社会从自由市场经济到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从大众传媒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克隆复制到社会无意识和个体无意识,从社会生产方式到社会道德和审美价值,无不在资本主义现代性的不断膨胀中变形,其结果是社会与人对立,人与人对立,经济增长无法挽回生态失衡,如乔·霍兰德所说:“现代性以试图解放人类的美好愿望开始,却以对人类造成毁灭性威胁的结局而告终。”[2]由此引发了后现代主义对上述问题的反省,表现出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折。
  2.后现代性的崛起
  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这一术语具有多重含义:一是否定的(negative)后现代性,二是建设性的(constructive)后现代性。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后现代性与现代性相互纠缠,颇为复杂。后现代性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包括“积极的”(positive)、“生态的”(ecological)、“重构的”(reconstructive)、“解构的”(deconstructive) 和否定性辩证法(negative dialectics)。所有这些都暗示了现代性世界观的危机和后现代性的崛起。
  在思想领域,后现代性怀疑西方传统的普遍进步的观念和关于解放的神话,怀疑单一体系、元叙事或阐释者的最终根据,因此,它是对绝对真理、超验理性、同一性和二元论的否定。
  在文化传媒领域,后现代性以无深度、无中心、无主体、模拟、折中主义、多元主义和游戏来反映时代的变化,主张模糊艺术与生活、精英与大众之间的界限。后现代性把资本主义所谓的进步、平等和人的完善性称做天真的总体化。这种思想与阿多尔诺(T.W. Adorno)、霍克海姆(M. Horkheimer)、弗罗姆(E. Fromn)和杰姆逊(F. Jameson)等人的学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此,主体消失,历史意识丧失,理性崩溃,现代性的承诺化为泡影。这种历史性的危机和内在矛盾从技术创新到生产经营、从信息传播到日常生活、从文化产业到消费服务,呈现出短暂化、表层化和品牌化的特征,而传统所追求的永恒性、深度性和中心性,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由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是人或主体的非中心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念与创设这一观念的主体已经死亡。随之引出的是表象的终结、真理的终结和意志的枯竭。任何超越性的能指(signifier)已成为不可能性,能指与所指(signified)难以对应,超越性与超人的哲学无法超越高科技对人的束缚,而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金融危机集中反映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危机、权威主义的危机、现代性价值观念的危机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危机。
  这种危机在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德里达的《书写与差异》等解构主义哲学家的论著中都有详细论述。它反映了西方社会文化的超验化、传统的所谓合法化和所谓中心化的元话语与元叙事,在后现代性的过程中,已失去了社会文化和思想的基础。阐释的中心性被置换成支离破碎性,支离破碎性在文化传媒及艺术领域成了关键词。支离破碎性意在表达:几千年来人们所崇尚的“中心”已经打破,“边缘”成了大众文化传媒的“中心”。在此, 人们拒绝传统的解释学,抗议绝对化,倡导异质性以及悖论性,赞成对裂变性、不确定性、差异性、个别性、特殊性、边缘性及绿色和平观念的尊重,承认不同生活领域、文化领域、心理领域与性别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及相互依存性。

    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科学进步高举的是解放的旗帜,其结果是它失去了地球之根、传统之根和生存之本。它的能量从创造转向了破坏,进步的神话引出了灾难性的后果。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对此发出了各种警报,并提出了值得研究且富有建设性的问题,这意味着后现代精神具有时代现实性。
  3.文化裂变的新特征
  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折,所表现的精神文化领域的裂变,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新科学主义的浪潮和覆盖全球的传媒网络有力地冲击了古典主义价值观和宗教信仰。如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Pound)所说,这个时代需要一个形象来表现它加速变化的怪相,然而这个形象是难以找到的,因为它是裂变性的和不确定性的,它是对一切传统信念的否定。西方后现代主义集中了以往一切时代的文化成果,也集中了以往历史的各种矛盾,大众传媒、新旧观念、雅俗文化、电子游戏等构成了一种怪诞的文化传媒景观,表现出语言、艺术和意识及审美的裂变性和不确定性。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