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儒家精神与书法艺术 儒家把一切艺术都当作敦教化的工具,书法艺术更是如此。文字一开始就承担为政立教的使命:礼乐以兴,刑罚以著,为政立教,领事辨官,一成不外于是,而天地之蕴尽矣。(《河图玉版》)从实用
二、儒家精神与书法艺术
儒家把一切艺术都当作敦教化的工具,书法艺术更是如此。文字一开始就承担“为政立教”的使命:“礼乐以兴,刑罚以著,为政立教,领事辨官,一成不外于是,而天地之蕴尽矣。”(《河图玉版》)从实用主义出发,在审美上合乎“礼”为尽善尽美,要“充实而有光辉”;表现在书法艺术风格上,崇尚整齐、浑厚、中和、宽博、不露、不怯;反映在笔墨技巧上,“笔笔中锋”“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等等。这样一些笔法原则,使文字形象温厚敦实,透射出一种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的雄浑美,和儒者修身养性的内在精神美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感染人、影响人的目的。我们从古代的一些书论便可得知,历代书法家都把立品立德作为人生的第一要着。书法家只有达到德艺双馨,才有资格受到社会的崇敬和爱戴。“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等一些书学术语就是强调书法家内在的人格修炼。我们看历史上人格伟大而艺术精妙的书法家,倍受人们广泛地推崇和膜拜,相反,那些人格低下、灵魂丑恶,即便是书艺的所谓艺术家,也会遭人唾弃,比如颜真卿,可以说他就是儒家精神的化身。他一生忠君爱国,是儒家人生行为准则的忠实履行者,无论是作为平原太守惠民施政,还是挺身而出率义军平叛内乱,处处表现出受儒家文化熏陶和哺育的儒将风度,甚至到了七十八岁的高龄,还依然孤身入敌营说降叛将。在高官的引诱和死亡面前,威武不屈,大义凛然,慷慨就义。表现出一种“至大至刚”不可屈服的浩然正气,实现了儒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人生的最高理想。我们回头再看看颜真卿的书法,他那沉雄有力的笔画,倔如曲铁,体现出充实的阳刚之气,正是他光辉人格的真实映射,达到了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正因为如此,一千多年以来颜体书法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敬和喜爱。而蔡京、张瑞图等人,尽管书法艺术很有可人之处,但由于人格操守和史上的污点,人们却不愿意去推崇学习。
三、道家思想与书法艺术
在审美意趣上,道家主张崇尚自然,法天贵真。追求一种清淡冲和、质朴天真的美学标格。我们通常说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大朴不雕”,这既是老子“无为”的政治主张,也是老子对于个人修养的艺术主张。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反对一切人为的雕琢。在书法艺术风格上往往体现出恬淡雅致,自然率性;结构上不假人力,信笔所由,自然生姿,飘然而笔墨消融。期望表现出一种超逸世俗,宁静朦胧而又苍茫幽远的历史感和对生命意义的沉思,实现天人合一的唯美境界。汉隶中的《石门颂》,王羲之的《兰亭序》等作品就是道家精神的体现,被奉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成了历代文人墨客孜孜以求最高艺术境界。要达到这一点,艺术家必须“涤除尘怀”“沉思默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精神上绝对自由,以致书写时达到心手两忘的境地。这种荡涤杂念、超功利的创作心态,正如汉代书法家蔡邕所说的那样:“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这种艺术创作时的精神状态,正是从道家“守静笃,致虚极”“妙悟”“直契”等自然本源认识方法中引申过来的,受到历代文学艺术家广泛肯定和推崇,成为艺术创作方法的一种重要原则。实际上,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创作前的情绪酝酿,这种酝酿包含对整个作品的构思,如文字的造型、布局、用笔、用墨等。“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型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类似的说法还有欧阳询的《八法》:“澄神静虑,端己正客,秉笔思生,临池忘逸。”等等。总之,道家与儒家相比,道家更注重艺术创作心态和创作规律方面的探寻,而儒家偏重的是艺术社会功用方面的建树。
四、佛教文化与书法艺术
我国的书法艺术从商周草创,到魏晋南北朝隋唐发展到极盛,又经宋元明的过渡和清代的复兴。纵观其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书法艺术与佛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如魏晋南北朝、隋唐为极盛期,这个时期也恰恰是佛法兴盛时代。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从魏晋开始,便与玄学结下不解之缘,玄学家与高僧不但见识相契,艺术兴趣也相投,所以当时的书法家多是清谈名流和高僧大德。宋元明三朝讲究理学,致使书法跌入低谷,只有几位崇尚佛学的僧人、居士传承了书法,如宋代的东坡居士苏轼、六一居士欧阳修、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王世贞等。到了清代,佛教再次开始兴盛,从皇亲国戚到黎民百姓人人拜佛,文人学士参佛盛行,书法艺术也开始复苏,出现了于佑任、释弘一这样的书法大家。
佛教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实物上表现为“写经艺术”出现。在印刷术还未产生以前,大量的佛经流传是靠翻译抄写来完成的。而书法由篆体发展到楷体的过程中,正是以抄经、墓志、碑刻、摩崖和造像记为主要形式出现的。就其书法艺术而论,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有王羲之的《遗教经》、柳公权的《金刚般若经》 《清净经》、释道秀的《观无量寿经》、李煜的《心经》、苏东坡的《华严经破地狱偈》、米芾的《方园庵记》、黄庭坚的《文益禅师语录》、赵孟頫的《佛说四十二章经》、林则徐的《阿弥陀经》、弘一法师的《华严经》,等等。佛经书法还表现在遍布全国各地的石刻,如被康有为称为榜书之宗的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六朝摩崖刻经,水牛山《文殊般若经》石刻,洛阳龙门石窟造像石刻等等。
佛教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禅悟”“顿悟”等心性修养方面。佛教与道教逐渐融合而成为禅宗,禅宗废弃了佛教苦苦修行的繁文缛节,主张人人都有佛性:“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只要人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便可立地成佛。这就为各阶人士提供了一个通往佛国的捷径。禅的本义是沉思,它要求人们彻底排除外境和内心的干扰,使意识高度集中于单纯的、空明的“本心”状态。在书法创作方面禅宗主张“先入静,弃杂念”“入于法而出于法”“真空为体,妙有为用。随法身则万象俱寂,随智用则万象齐生”。进入一种超然物外,心与神冥的心理状态,使人的生命力与艺术创造潜力得到极大的展现。可以说这是对道家书法创作理论的发展和补充。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