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音乐的平民化倾向。天华先生提出音乐 要顾及一般民众,普及于大众、感动于听众,而 不能成为贵族们的玩具,这与五四时代的白话 文运动有着相同的平民意识、平民精神。 二是中西音乐文化应珠联璧合。天华先生虽
一是音乐的平民化倾向。天华先生提出音乐 “要顾及一般民众”,普及于大众、感动于听众,而 不能成为“贵族们的玩具”,这与五四时代的白话 文运动有着相同的平民意识、平民精神。
二是中西音乐文化应珠联璧合。天华先生虽
然非常珍视中国民族音乐,但不赞成抱残守缺的 “国粹主义”,认为发展国乐不能有片面之见,而要 全面、平心静气地来讨论,“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 固有的精粹,另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 方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天华先 生就是这样一位“既反对全盘西化,同时也反对排 斥西方文化的国粹主义”【l“咐’的、民族文化的勇 敢革新家与开拓者。
三、天华先生二胡曲的情感、思想基调
作为二胡创作自觉时代的鼻祖,天华先生总 是将个人的喜怒哀乐与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紧 密联系在一起,其忧思悲愤的心灵诉说往往与二 胡旋律交织融合,其中不乏人生之苦难倾诉、民生 之彷徨忧郁、社会之无望焦虑意味,因而其二胡曲 多半属于悲情音乐的范畴。从总体上讲都“相当 真实、充分、生动而深刻地表现出‘五四’时期不满 于现状而又怀抱光明理想的知识分子彷徨、苦闷、 挣扎、探索以及他们热爱生活、寄希望于未来的思 想情感和精神风貌”【3j。在其创作的10首二胡曲 中,除表现轻松娱悦、清新明快的热爱大自然的怡
然自得情趣以及对美好生活热切追求的《空山鸟语》外,大多反映出无奈、压抑、感伤、忧郁、愤懑与
抗争的情绪。
1918年完成的处女作《病中吟》的基调是压 抑、痛苦、慨叹与难以沉寂的。《病中吟》就是作者 在逆境中情感与心理上的呻吟,因为混沌世界、漫 漫征途,人生何处得以安适?不过压抑里有张扬, 痛苦中存挣扎。慨叹时见苍凉,难以沉寂处又现不 懈奋斗!
1918年创作的《月夜》的基调是神闲气定、宁 静出世的,既有月落乌啼时对寒山寺钟声的遐思, 也有“月照一孤舟”时的淡泊与隐逸,还有“深林人 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清幽,又似见“不知天上宫 阙,今昔是何年”的淡淡惆怅。
1926年创作的《苦闷之讴》,就是苦不堪言因 而只有苦中作乐之歌,表现了国将不国、民族沉沦 从而让人窒息、难以舒展的苦闷心境以及消除苦 闷的乐观精神和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
1927年诞生的《悲歌》又名《处世难》,其主题 是悲痛、孤独、焦虑与诅咒的,“是对国家、民族前 途命运充满关切的大悲大愤”[4】,其忧心忡忡、悲 情忿忿憾人心魄、催人涕下。
《除夜小唱》是作者于1928年除夕夜与友人 守岁即兴抒怀之作,舒畅、娴静与欣慰之余或许有 一点“寻得桃园好避秦”的淡淡感慨吧。
1932年创作的《闲居吟》的基调闲散而抑郁。 在体现作者闲居而聊以自得的同时也表达了内心 的拘绊与期望以及对动荡社会的焦虑。“悠闲中 缺少欢乐,安居中显得空虚”【4J。
1932年创作的全用内弦演奏的《独弦操》,意 蕴着连绵沉重的、无奈而无望的忧虑愁闷情绪。 作者是否效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与熙宁中教坊 伶人徐衍独弦续奏稽琴不得而知,但又名《忧心 曲》,则明白的告诉人们乐曲表现的正是对祖国前 景、民族危亡的忧虑与不安。
前面说过,从总体上讲天华先生是以音乐求
解放、救中国的自省型文人的表率与楷模,然而
《光明行》与《烛影摇红》的问世却在前文所例二 胡曲的无奈、压抑、感伤、忧郁等消极悲观中加强 了奋斗、警醒、鞭策与忧患的内涵,标志着作者思
想上的成熟与情感基调的转变与升华,天华先生
至此从自省型文人转变成了直面惨淡人生的战斗 型文人。 .
1931年春横空出世的《光明行》与1932年5 月的绝笔之作《烛影摇红》,虽然题材同样表现时
代觉醒、民族忧患与国家安危,总体风格却大异其
趣。比较说来,前者是中国式的二胡进行曲,基调 是刚健清新、明朗开阔、铿锵豪迈的,坚定而欣慰 地昭示着光明就要来临;后者是中国式的华尔兹 二胡圆舞曲,基调是轻快中见哀伤、欢愉时现无 奈、沉醉里出感慨,分明于翩翩起舞、尽情欢乐中 见强颜欢笑、抑郁悲愤与亡国破家之痛。前者具
有召唤意识,直白、外在,颇具振奋之情、震撼之
意,是向往光明之里程碑式的呐喊之作;后者具有 象征意味,含蓄、内蕴,颇怀警示之韵、忧患之味, 是提防沉沦、唤醒沉睡的划时代警示之作。
很显然,《光明行》与《烛影摇红》从不同的角 度揭示出了天华先生同一的振兴民乐情结、中西 合璧理趣与爱国救亡激情。
四、《烛影摇红》的文化渊源 标题是标意性标题,音乐的“眼睛”与“第一吸
引力”。天华先生二胡曲以《烛影摇红》为题立意,
当有其深刻寓意。而探寻其深刻寓意,则一定要 从《烛影摇红》漫长的文化思想流变着手。
相传宋徽宗时驸马都尉王诜借东汉蔡邕古琴 之题为词牌之名,作词《忆故人》。开篇即以孤寂 摇曳之烛影比衬暗示失意落拓之女子,所谓“烛影 摇红”。传说宋徽宗爱不释手,不过憾其词短而少 丰容宛转,于是命朝廷音乐管理机构大晟府提举 周邦彦增益删减、丰润其调。周邦彦奉旨之后即 以《忆故人》词首句为题“烛影摇红”。周词虽与 王诜《忆故人》中青楼女子的谴绻相思、离情别恨 无出其右,但拓展了内容、周全了结构、精炼了语 义、深化了题旨,开阔了境界。新词即出,流芳华 夏,《烛影摇红》词牌由此产生。
继周邦彦后,多有名家以《烛影摇红》为题作 词者。
词作或登临怀古、借景抒情,表人生迟暮之感 慨,写岁月流逝之惆怅,抒离恨难遣之别愁(宋• 廖世美)。或触景忆旧,伤春怀人;抒写红叶题诗 据无凭.曲沟水流枉回首;絮飞春尽情天远,云梦 难欢人空瘦之缠绵悱恻与多情感慨(宋•孙惟 信)。或登高望远,抒发岁暮已晚、作客它乡之万 般愁思。无奈无望(宋•高观国)。或以送别之词 抒发与朋友离别之后的凄凉寂寞心境以及对朋友 的深切思念之情(宋•毛滂)。而宋•张抡的《烛 影摇红》则洞出一境,于元宵夜时以今昔遥映、盛 衰哀乐的对比抒写国破家亡的感慨,怅恨与反省 自在其中。明清词人所写《烛影摇红》,多半承继了张抡(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