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小说《歧路》中的描述性称谓体系(3)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匡伶 夏学岩 发表于:2014-07-10 14:38  点击:
【关健词】称谓 描述性 顺应性 《歧路》 人物关系
总之,在这部小说中,年龄所透露的信息远远多于年龄本身,小说还告诉了我们故事发生的年代、出场人物的性别、事件发生的时间和顺序等等。年龄是贯穿整个故事的重要绳索。 (2)身份描述 通过描述人物特有的身份来指

     总之,在这部小说中,年龄所透露的信息远远多于“年龄”本身,小说还告诉了我们故事发生的年代、出场人物的性别、事件发生的时间和顺序等等。年龄是贯穿整个故事的重要绳索。
  (2)身份描述 通过描述人物特有的身份来指代人物,这种形式变化性小、持续时间长,是最稳定的一种称谓表达。比如说在这一章里出现的“家政工”“雇
  主”“服侍周到的佣人”等。
  “家政工”和“佣人”分别指代前两年刚到这家来的年轻女性和很多年前就一直在这家服务直至七年前才离开的老佣人。故事的时间背景是从战前到战时再到战后的近半个世纪。老佣人工作的时间大致是从战前开始,那时这户家庭还住着三层的洋楼,家里有多个佣人。那时的佣人地位也低,说是主人家的附属也不为过。而“家政工”的到来则是战后的事,当年的富裕之家已经历经战时的磨难日渐衰落靠租房度日了。由于时代和观念的变迁,要找一个家政工并非易事。即使找到也不能和以前的佣人同样对待。用“家政工”自己的想法来说她“并不单单是个专门做家务的人,这也是衣食住行和家务劳动的交换,说起来这是寻求互相帮助”。(第四章《最初的晚餐》)战前的主仆关系演变成战后的雇佣关系,低姿态的“佣人”转变成高姿态的“家政工”,也许这也是导致二人在这个家庭里采取不同态度的原因之一吧。
  “雇主”是和“家政工”一词相对出现的,指代父亲。这个词表明了二者的关系,但二者的关系是逐渐变化的,所以这个词也只是这个阶段家政工对父亲这个人物的定位。
  整部作品中关于人物身份的说明,使用最多的是
  “父亲”和“孩子”,但是在这一章里没有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这一章主要写的是孩子和佣人之间的关系,父子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父亲”和“孩子”这两个称谓不仅表达了人物关系的高低,同时也表示人物关系的亲密。在只有父子二人的场合他们才被称为“父亲”和“孩子”;在父子关系因为家政工的出现而日渐疏远的年代,彼此被冠以更为疏远的称谓,甚至因为没有交集而失去了称谓。
  这种表达形式在指代人物的同时也告知了其身份,而当人物置身于周围环境中时,他们的身份又营造出了彼此间的关系。因此这类词往往具有双重属性,既是身份描述性称谓,又是关系描述性称谓。
  (3)关系描述 小说的时间长度跨越半个世纪,主要讲述了孩子和父亲及家政工之间矛盾产生、发展到暂告一段落的过程。由于人物的关系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使得利用关系来定义人物的称谓用语出现次数既多、使用频率又低的现象。
  在本章中出现的人物关系指示用语有“雇主”和
  “家政工”“赚钱的人”和“被赡养的两个人”“两个大人”和“一个未成年人”“看家的人”和“繁忙的两个人”。因为表现的是人物之间的关系,所以这类词往往是成对出现的。有些关系是固定不变的,表达这类关系的词往往贯穿始终,比如“父亲”和“孩子”;而更多的是不断变化的,代表的只是一时的关系。
  比如“雇主”和“家政工”,表明双方是以雇佣关系联系在了一起,然而在一年后随着家庭财政大权的转移,“家政工”就变成了“家庭收支管理员”,多年后两人结婚了,她的身份又变成了“父亲晚年的同居者”,父亲去世后她的称呼又回到了“家政工”。家政工来到这个家庭她的工作应该是照顾全家人,但从第二年起她就只照顾“赚钱的人”了,因为她觉得另外“被赡养的两个人”是平等的,应该共同承担家务;而随着她和父亲的关系变得亲密,这个组合渐渐变成了“两个大人”和“一个未成年人”的关系。
  通过称谓的变化反映人物关系的变化,人物关系的变化又透露着人物情绪、心理变化的层次感。作者通过三两个字词的描述便说尽了一切,让读者不时产生心有戚戚然的感觉。
  (4)评价描述 通过对某个人物所作出的评价来
  指代该人物,这种形式必然会涉及到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分别是谁的问题。小说在叙述上采用意识流式的表现手法,时间排列上几乎没有规律可循,倒叙、顺叙、插叙、补叙相互交杂。但综观全文,可以根据人物的年龄将整个故事根据时间顺序做一个整理。而三个主人公之中可以作为依据的就是“孩子”的年龄了。作为从头至尾出现的人物,他也成为了作者叙事的主要视角。一般情况下,对周围人物的评价多是从孩子的感受出发的。
  比如本章使用了“过路人”一词,这是一直以来孩子在心里对家政工的定位,当然很可能也是家政工自己对自己的最初定位。两年前家政工刚刚到来时,孩子就感觉到双方之间的巨大差异,但乐观地以为这不过是暂时的事,一切会好起来的,因而选择了隐忍。然而这一切却始终没有过去的迹象,直至矛盾愈演愈烈,这使他的隐忍变得艰难而且没有止境,最终只能以自己的离家出走来结束这段纠葛。
  类似的指代家政工的称谓还有“外人”“来自其他生活圈的人”“和自己父子不一样的人”“迟早要离开的人”等等,无一不是个人感情色彩浓烈,甚至敌对意识很强的表达。乃至在半个世纪之后在当年那个孩子的梦中,他仍然称呼这个家政工为“应该离去的人”,怨念之深由此可见一斑。而从这几个表达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个立体的家政工形象:和这个家庭的独生子格格不入、和这对父子秉性迥然、应该离去但没有离去甚至逼迫孩子离家出走的强势。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被作者安排扮演“坏女人”一角的可怜人物。
  (5)动作描述 采用“做某事的某人”这种形式来指代人物可谓一举两得,既交代了动作,又交代了人物,行文也显得紧凑。在这里每个称谓都代表一个故事情节,这种表达形式既是在命名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物,又是在描述他的一些行为。因此,每个称谓都相当于一个完整的语句,传递了超出词语本身的意义。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