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学品·文品(3)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石明庆 发表于:2012-06-19 12:56  点击:
【关健词】文如其人 章学诚 性情 学问 文德
这样的人写出的文就会达到文情与人格的统一,否则,就会出现似是而非的文不如其人的现象。这是因为,文情之真伪在于人格之真假,后世因三伪而亡三德,使得文情也出现了真假之辨。表面的文情有三种,实际上有真假之

  这样的人写出的文就会达到文情与人格的统一,否则,就会出现似是而非的文不如其人的现象。这是因为,文情之真伪在于人格之真假,后世“因三伪而亡三德”,使得文情也出现了真假之辨。表面的文情有三种,实际上有真假之分,可以说从文性角度来看,是有六种文性,这正如人格之由三种而变为后世之六种。可见,从文情角度来说,“文不如其人”的论断就是正确的,但从文性的角度来说,则“文如其人”的命题也是成立的。
  
  四
  对于章学诚的这些新思考,我们有必要把它放在乾嘉时期的学术思潮和新义理思想的大背景下来观照,以见出这些新见解的意义。
  乾嘉新义理观戴震开其始,戴震认为“德性资于学问”{15},学问变化气质。人的德性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而学习在其中的作用是关键的,这就不同于宋儒对德性的先天强调。这与章学诚的观点有相通之处。戴震论心性情理欲知,特别是德性资于学问的思想对也以求道为最高学术追求的实斋以深刻影响,这便是重知性之知、闻见之知在闻道之中的作用。只是章学诚也不忽视尊德性在道问学中的作用。但其尊德性是道问学意义下的尊德性,已经悄然褪去宋儒的天人合一之道德伦理信仰色彩,而多以知识论范畴的主观契机来论人的才、学、识{16},在此意义上重视别识心裁、独断之学。其论史德、文德也是如此,更是从学术知识而不是信仰层面来谈人的德性。他认为古人论“文德”“皆兼本末,包内外,犹合道德文章而一之,未尝就文辞之中言其有才,有学,有识,又有文之德也”。也就是说,古人在论述文品时特别强调与文品的统一,而文品则偏于人的道德修养。而章学诚认为,“凡为古文辞者,必敬以恕。临文必敬,非修德之谓也。论古必恕,非宽容之谓也。敬非修德之谓者,气摄而不纵,纵必不能中节也。恕非宽仁之谓者,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也。嗟乎!知德者鲜,知临文之不可无敬恕,则知文德矣。”{17}可见,章学诚所说的文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道德心性修养,而是临文时的心理状态和态度,核心是临文必敬与论故必恕。
  同样的观点也见于《史德》篇。章学诚认为史必通过文而呈现,因此文章的写作是很重要。不仅要有刘知几所认为的才、学、识,还要有史德。那么什么是史德呢?“谓著书者之心术也”,其实就是临文必敬、论古必恕。中心问题是:“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述者之心术矣。”{18}这是因为写作者的心性情对文章观点的公正与否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章学诚的心术之论来源于《礼记·乐记》:“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可见此“心术”不是道德之意,而是与人的血气心知有关,这正是章学诚思考文德问题的着眼点。强调“血气心知”也是戴震哲学突破理学的道德本体论,而开启哲学的认识论转向的特色。我们知道,章学诚对戴震的学问是熟悉的,对其观点虽然不见得完全赞同,但受其理论方法和学术思路的影响则是有可能的,其对著述者“心术”问题的思考即是如此。
  对人性、人格问题的思考由偏于伦理道德的德性向偏于才、学、识的知性方面倾斜,这正是乾嘉时期中国哲学思潮的新特点。德性资于学问,知性又须资于质性,追求性情与学问的统一,这是章学诚对前人和时人观点的新综合,道问学(知识论)视域下的尊德性(性情、天性),尊德性基础上的道问学。{19}其特点是褪去人品与文品的伦理道德色彩,而转换为通过分析人的性情与文的主旨如何统一问题,分析文与人不统一的原因,提出解决之道。学问真假的核心在于立言有无宗旨,学问之真假既关乎文章之真伪,又关乎人品之优劣与文品之高下。这就从德性范畴潜移入知性领域,从知识论、认识论角度将这一古老的命题赋予新意,也是一个“去魅”的过程,因而使得章学诚的思想具有了某些现代色彩。
  乾嘉新义理学是考据学的产物,其核心是以求真为最高学术目标,这与宋明儒学的求善为最终归宿不同,也是暗合现代科学主义思潮的,胡适等人对戴震、章学诚的推崇就是基于此种学理,不可不谓眼光独到。因此,章学诚的解释预示着中国文化的一个转向,那就是儒家泛道德主义的思想开始了“去魅化”的历程,这一过程在以后的历史中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加速,但清儒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已经表明了文化内在的发展趋向,章学诚文论的意义也就在这里。
  
  ①③④{11} 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24页,第807页,第714页,第726页。
  ② 《杨评事文集后序》,见张少康《历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页。
  ⑤⑥⑦⑧⑨⑩{12}{13}{14}{17}{18} 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87页,第338页,第416页,第416—417页,第222页,第161页,第220页,第279页,第418页,第278页,第220页。
  {15}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5页。
  {16} [日]山口久和观点,见其著作《章学诚的知识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69页。
  {19} 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51页。
  
  基金项目:浙江省2009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章学诚与史家文论”(09CGZW009YBX)
  
  作 者:石明庆,文学博士,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与古代文论,出版专著《理学文化与南宋诗学》。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