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的直面与生的拷问(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陆汉军 发表于:2010-10-22 10:03  点击:
【关健词】《野草》死亡 生命 绝望 抗争
死亡,在鲁迅的创作中并不陌生。在鲁迅的很多小说里,都可以看到鲁迅对于死亡的描述和思考。《药》中,华小栓患了严重的肺结核,他父亲把被杀害的革命党人夏瑜的鲜血蘸了馒头拿来给小栓治病,但小栓还是死掉了,两

  死亡,在鲁迅的创作中并不陌生。在鲁迅的很多小说里,都可以看到鲁迅对于死亡的描述和思考。《药》中,华小栓患了严重的肺结核,他父亲把被杀害的革命党人夏瑜的鲜血蘸了馒头拿来给小栓治病,但小栓还是死掉了,两位老母亲在他们儿子的坟前相对无语。《阿Q正传》里阿Q面临死亡到来仍然一无所觉、手舞足蹈,将要走上断头台时,虽知无力反抗却也还铿锵地喊了句: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

个……”《祥林嫂》中,不仅两个丈夫先后死去,年幼的儿子阿毛也被狼叼去,祥林嫂最后沦落街头,在风雪交加中悲惨离世。《在酒楼上》吕纬甫向“我”诉说了回故乡重新安葬夭折多年的弟弟的尸骨而未见的内心的沉郁和悲苦。《伤逝》里,涓生为了自己的活路,绝情地离开子君,等他再回来寻找子君时,她已到了另一个遥远的世界……
  在于鲁迅来说,死亡是他生命中过早接触、不可回避的一件事情,也让他对死亡有了更深、更多、更异常的感觉。死亡意识从萌芽、显露、散发和他对于死亡的认知和态度使得他在文学中一次又一次地去面对、去展现、去追问,死亡成为鲁迅文学的一种方式和一种方向。与那些小说不一样,在《野草》创作中,鲁迅从精神和心灵对死亡进行了另一种角度和另一种层面的探寻,表现了鲁迅对死的直面与对生的拷问。
  对于死亡,鲁迅其实是十分坦然和超脱的。他曾经说过: “我是诅咒‘人间苦’而不嫌恶‘死’的,因为‘苦’可以设法减轻,而‘死’是必然事,虽日‘尽头’,也不足悲哀。”在他看来,死亡虽然意味着人的生命的终结,代表着人的存在的永久消失,但生命本来就是有始有终的,死亡必然到来,没有任何人和任何力量能阻挡死亡的降临,面对死亡用不着畏惧、悲伤和绝望。因此,对于死亡鲁迅是无所顾忌的。在《死后》一开篇就说: “我梦见自己死在道路上。”直接将自己的生命置于一种完全终结的状态中,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对自己生命存在、对于死亡的镇静和坦荡:“这是那里,我怎么到这里来,怎么死的,这些事我全不明白。总之,待到我自己知道已经死掉的时候,就已经死在那里了。”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现实中鲁迅一定会对自己的生命、对于死亡有着很多很重的思考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同时,在文章里鲁迅设计或者说是想象了死后种种情形:有看热闹议论的人群,有爬来爬去的蚂蚁,有舐着冷舌头的青蝇,有埋怨“怎么要死在这里的”声音,有喋喋不休让看明版《公羊传》的叫嚷……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是什么态度,不管是什么用意, “我”都觉得快意,都不会感到悲伤,形象而有力地表达了鲁迅对死后可能遭遇各种非难的平静、充分的心理思想。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就算是在死亡面前,鲁迅依然表现出了平静淡泊,不仅不感到绝望悲哀,倒反有着“大欢喜”。死亡虽然是生命的结束,是存在的消失,但只要在生命的过程中曾有过实实在在的努力和作为,只要不是“空虚”的,死亡就没有什么可怕。
  生命本来是多么的宝贵和丰富,只要生命存在,就会有无数的收获和无限的希望,但是生命往往遭遇严重的破坏和窒息的压制,生命依赖的人世间总是充满了种种的野蛮和丑恶而导致死亡的发生。死亡意味着停止,死亡是生命最残酷的结局,死亡代表着希望的破灭。鲁迅对于当时的世事和处境是极为不满和无奈的,他只能将自己满腔的怒火和沉重的积郁泄于笔端,也当作自己极力抗争的一种力量。
  《墓碣文》全文篇幅不长,从场景来说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我”读墓碣前面的文字,二是“我”窥见墓阙里的死尸,三是“我”看见墓碣阴面的文字,四是死尸坐起对“我”说话时“我”仓皇离开。鲁迅正是通过“死尸”曲折地表现了自己对于现实的否定、绝望和抗争, “否定现实,对现实‘无所希望’,才能‘得救’,也就是超脱于现实之外,实质上是绝望”。 “我”和“死尸”都是鲁迅个体生命的表现形式, “我”代表的是现实中的真实的鲁迅本人,“死尸”代表的是被现实所压制而进行控诉和反抗、但又处于极度迷茫和矛盾的绝望的“自我”——“死尸”就是绝望的鲁迅。 “我”是清醒着的,我能够对绝望的自我进行远距离的审视。墓碣前后的文字就是绝望的“自我”对生命、对现实的告白。 “中寒”、 “深渊”、 “无所有”、 “无所希望”等词语深度地表达了鲁迅灰色、黯淡、沉重、悲哀和绝望的心境, “胸腹俱破,中无心肝” “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的“死尸”以及“上无草木,且已颓坏”的“孤坟”,是鲁迅绝望心态的刻意营造和渲染。自啮其身而殒的长蛇和决心自食而不知本味,正是鲁迅对现实矛盾、痛苦和绝望的挣扎和拷问。“死尸”虽然已千疮百孔、腐朽如烟,但依然说出: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显示了坚强、豁达、执著和胜利的反抗。
  《死后》中“我”对那些在“我”死后而叽叽喳喳、指指点点、幸灾乐祸和冷酷无情的各色人表现了冷峻的愤怒和不屈的抗争: “几个朋友祝我安乐,几个仇敌祝我灭亡。我却总是既不安乐,也不灭亡地不上不下地生活下来,都不能负任何一方的期望。现在又影一般死掉了,连仇敌也不使知道,不肯赠给他们一点惠而不费的欢欣。…-·”鲁迅知道,这些人的言行举止是无耻的,是虚伪的,是冷酷的,也是杀人不见血的,因此,鲁迅的“死”,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十分得意和期待已久的事情,而鲁迅偏不死,就算死也不让他们把他拿来污辱、拿来做谈资、做发泄对象,偏不让他们的愿望得到实现而满足。 “我觉得快意”正十分痛快地传达出了鲁迅对这些人的仇视和抨击。
  《死火》中死的火焰被人遗弃在冰谷中被冰冻冻得要灭亡时,被“我”用身体的温热敷暖重新燃烧起来。当它面临着离开冰谷将要被烧完、而留在冰谷里将要被冻灭的两难境遇时, “死火”义无反顾地选择宁可烧完也要离开冰谷。在文中,冰谷就是一种恶劣现实环境的象征,而“死火”则是一种反抗力量的象征,是鲁迅“作为自我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的追求的一种象征”。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