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鲁迅的《野草》,扑面而来的不仅是鲁迅隐晦曲折、难以直说的苦闷,也有鲁迅对于死亡的深邃洞察的心境。
在《野草》全部二十四篇文章中,存在有大量关于死亡的描述、议论、思考和认识。细细翻查就可以发现,在这些文章中,有11篇提到了“死”或“地狱”、“天堂”、“杀戮”、“钉杀”、”坟”、“鬼魂”、“鲜红的热血”、“十字架”、 “衰老”、 “墓碣”等与“死”相关的词语。最集中的当是《野草》开篇的《题辞》,作者在文中用了六个“死亡”、一个“死人”、一个“死”字。《墓碣文》中则对于“死尸”做了让人无比惊恐的描述:死尸竟然能在坟中坐起来,口唇不动,而且竟然还能说话。《死后》则“梦见自己死在道路上”。《淡淡的血痕中》是为了“记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有些没有直接提到“死”或与死相关的词,但内容上却也是体现了“死”的,比如《秋夜》篇,那些小飞虫一次又一次地向那火撞去,成为在火中永生的“英雄”。
长久以来,作家们在作品中用各种方式、从各种角度、在各种层面上探讨、阐释着他们对于死亡的理解和想象。但是,几乎可以说,在现代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作家像鲁迅那样对死亡有着那样深切、贴近的体验和直面,没有哪一位作家像鲁迅那样对于死亡有着集中、深度、执著、奇特和厚重的偏爱和感悟。这种独特和深刻的情绪是和鲁迅丰富、危难而坎坷的一生紧紧相关。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鲁迅就站在了时代的浪尖,注定要与一切反动势力和黑暗作斗争。为推动新文化的发展,促进新思想的传播,引领新社会的生成,鲁迅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不遗余力、不畏险恶、慷慨激昂地投身于烈火熊熊燃烧的时代,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在“五四”时代,鲁迅就曾和新文化阵营一起,先后和以林琴南为代表的复古派、以吴宓等为代表的学衡派、以章士钊为代表的甲寅派和以胡适为代表的“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思想进行过激烈的论争,以犀利的文章将他们剥落得体无完肤,有力地促进了新文化的发展。但是,也正因为这样,鲁迅受到了太多政敌的仇视和攻击,不仅深切感受到了人生奋斗的落寞,也察觉到了诸多深藏的危险。
鲁迅从少年开始就历经磨难和坎坷,目睹了一次又一次的死亡。早在1893年,即鲁迅13岁那年,祖父周福清因贿赂主考官一案爆发,被判为“斩监候”(相当于现在的死缓),年年有被处死的危险,特别是到每年秋决的时候。为了延缓祖父的生命,求得祖父安康,鲁迅家里只好变卖家产,要花大笔钱去打通关系。同时,父亲周伯宜又得了重病,备受死亡的煎熬,虽经家人万般努力,但还是难延天命,于1896年在鲁迅的面前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终年37岁,是年鲁迅16岁。1904年6月祖父介孚病故,鲁迅23岁。祖父的“斩监候”刑罚、父亲在面前的突然撒手归天以及祖父的离世的家庭变故,使鲁迅不仅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的重担,饱尝了世态的炎凉,体味了人生的甘苦,同时也让鲁迅对死亡有了万分深切的体验,促使鲁迅对死亡和生命有着深重的思考,所以鲁迅到东京后选择学医,目的就是: “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在日本学医中过程中,鲁迅曾经深入研究过灵魂是否存在、死亡是否痛苦、生命本身的存在方式与意义等问题。
1903年鲁迅参加了以推翻清朝腐败统治为宗旨的革命组织“浙学会”(即光复会的前身),剪掉了象征清朝统治的辫子,并在为剪掉辫子而作纪念的断发照背面写下了大家所熟知的著名诗句: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表达了为革命牺牲、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和勇气。1912年1月14日,光复会领袖陶成章被反动派杀害,鲁迅极为愤慨,厉声抨击,并积极参与筹办成章学校。1914年,鲁迅的老师章太炎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被软禁于北京,鲁迅多次前去探访,所见所闻,深被章先生的豁然和直率所感动,指出: “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对于生死大事亦有更坦荡的胸怀。i925年女师大风潮爆发,鲁迅挺身而出和杨荫榆、章士钊等进行了针锋相对、不屈不挠的斗争,并且同《现代评论派》进行了激烈的论争,而鲁迅也受到了权贵们的百般恐吓和人身攻击,杨荫榆搬来了警察,章士钊越权将鲁迅的教育部佥事之职开除,个个欲将鲁迅置于死地,令鲁迅更看到了敌人的阴险和丑恶,也更深切地领略到了生命的艰难、生存的危险和死亡的追近。1926年,爆发了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学生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几位青年被反动当局残忍杀害,鲁迅怀着沉痛和悲愤的心情详细描述了三位女子死亡的惨状,坚决支持进步青年学生,写下了大量杂文严厉揭露和抨击北洋政府的腐败和残暴,被北洋军阀政府下令通缉,生命受到最为严重的威胁,死亡随时降临,鲁迅被迫逃亡。
在情感上,鲁迅所走过的道路是极为曲折的,也是相当悲苦的。1906年,当鲁迅还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母亲就给鲁迅订下了和朱安的婚事,并以病重为由让鲁迅从日本回来举行婚礼。当鲁迅万里迢迢地从日本赶回到家时,才发现是一场骗局——但鲁迅对这门婚姻并不甘心接受,他说那是母亲给他的礼物,爱情是他所不知道的。他用一种软性的反抗方式拒绝了:一连几夜在母亲房里度过之后,鲁迅便又踏上了到日本的求学之路,并从此和朱安保留着一种有夫妻名分、但无夫妻生活的徒有虚名的夫妻关系。1923年,鲁迅和许广平相识并开始交往,1927年两人结合。和许广平的结合对于鲁迅来说一定承受着难言的苦痛:他和许广平之间情投意合,彼此相知相亲,他不可能放弃许广平,但他和朱安的婚姻关系并没有解除,他是一个思想解放和激进的人,不可能接受纳妾的封建思想而让许广平做自己的妾,因此许广平的地位和处境是很尴尬的——鲁迅没有能力也没有办法给她一个名正言顺的称谓,他对她是愧疚的。另一方面,鲁迅自然承受着那些欲将他置于死地的人们甚至街头巷尾对他的种种非议,他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去解释和反驳,能做到的就是隐忍地沉默。这样的生活处境,鲁迅内心所面临和承受的苦痛和压力可想而知。因此,心境的黯淡和虚空自然会让鲁迅想到无边的黑暗,想到生命的最终归依。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