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之路的狭窄,文人群体的激增,商品关系的 变动,塾师竞争的愈演愈烈,田则尽归于富人,无可 耕的现实。面对这些变动,长期以来抽象化义理化 的治生言论明显无法解决晚明下层士人所面临的社 会问题。在此情况下,夹缝中的山人首先冲破了以 往“谋道”“谋食”尖锐对立的道德负担,拓展出一条 新的生存之道,不得不说是一种突破。可以说。山人 群体的产生以及治生方式的世俗化、商业化,是下层 士人对其自身生计问题的一大思考与拓展。而山人 群体的产生不仅是晚明独特环境下的产物,而且也 从深层次指向了明代科举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危机, 甚至更指向了士大夫群体长期以来知识、技能,尤其 是面对社会环境变动时生存能力的巨大缺陷,这也 是明代山人问题背后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山人生活方式的世俗化商品化,士人露出了 对士风下滑的恐惧。而对于山人行同商贾,混淆流 品,士人更是将它等同于因贫失节.自甘堕落。事实 上,士人社会与下层社会长期脱节,对于混淆流品的 恐惧无疑有士人高高在上姿态的作祟;而士风沦丧 的责任,也并非一个山人群体就可以承担。正如屠 隆闻“逐客令”后所说的一样:“今所贵制科,而布衣 贱矣。内向朝士投刺,外为诸侯扫门,俯仰求一饱不可得,何横之有?天下大矣,宁能从闭门待尽如袁
安,逐客安归?殊非大体。且国家可忧者多,独二三 布衣不能坏乃公事”。【I副而俞允文在《赠王按察伯和 序》一文中为山人的辩解也未尝不道出了山人治生 困境的真相:“今方国之所专任而最重者唯正甲科, 而征召绝不复行,其所以遗佚难以比数,往往至于齿 庖发秀,偃蹇掘蜾之下,罕寄一命以虑所长。故士有 一隙可以蕲通,将无弗为者,此岂士之过哉!”
作为被排除在仕途之外的知识流民,山人“不 事产业”“问舟车于四方”的世俗治生方式曾一度遭 到非议,但其多样的治生方式无疑是晚明下层士人 生存发展阻滞下出路的探索与扩展。其治生方式的 多元性、流动性、世俗性客观上也为士人人格的完整 与健全提供了契机与条件。而在对山人治生方式的 各色评价中,我们也可以对晚明独特环境下下层士 人所处的生存境遇略窥一斑。
参考文献:
[1]谭元春.谭元春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89.
[2]张建德.明代山人文学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 社,2005:24.
[3]王夫之.船山全书[M].岳麓书社,199l:642.
[4]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5]茅 坤.茅坤集上[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592—
593.
[6]陈所蕴.竹素堂稿[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第
172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642.
[7]戴名世.戴名世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0:83.
[8】顾元起.客座赘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96.
[9]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434.
[10]周 晖.金陵琐事【M].明万历三十八年刊本,上海:中 央书店,1935:626.
[11]翁万达.翁万达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9—41.
[12]邹元标.何心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120—
121.
[13]沈 瓒.近事从残[M].北京:广业书局,1928:29.
[14]王世贞.弁州续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3册.台 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96.
[15]卫 泳.冰雪携下[M].上海:中央书店,1935:56—60.
[16]永 塔,等.文渊阁四库全书[z].北京:中华书局.
1965:1124.
[17]纪莺莺.明清科举制的社会整合功能[J].明清史,2007 (2):lO—11。
[18]屠 龙.鸿苞•要言[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
8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