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会给观众欣赏带来怎样的影响?显而易见,由于真相与观众的判断不符,惊讶是必然的。但惊讶并不是惟一的反应。在不同的情境下,观众还有着种种不同的感受。当这些非同一般的感受打破了观众较为平静的心情,使他们对影
误读会给观众欣赏带来怎样的影响?显而易见,由于真相与观众的判断不符,惊讶是必然的。但惊讶并不是惟一的反应。在不同的情境下,观众还有着种种不同的感受。当这些非同一般的感受打破了观众较为平静的心情,使他们对影片留下深刻印象时,影片也就收到了所追求的叙事效果。以下探讨误读在电影中的几种运用形式。
(一)细节——误读产生喜剧
误读在电影中被广泛地运用在细节的表现上,因为这既不会影响影片情节的发展又能够给观众带来一种既充满惊奇又不失轻松的心理体验,调动起他们欣赏影片的积极情绪。细节的误读往往能产生一种喜剧效果,给观众带来笑声,它在喜剧片里也被运用得最为广泛。例如在影片《破坏之王》中,周星驰扮演的外卖仔何金银出场的景象是:深夜的街道,雷电交加,一个****的男人以阿诺德•施瓦辛格在《未来战士》中的出场造型半蹲在街上并慢慢站起。镜头逼近其面部,只见周星驰面无表情,头部缓慢地左右转动勘察四周环境。这一明显模仿《未来战士》,甚至连音乐一样的场景立即使观众想起阿诺德•施瓦辛格在《未来战士》中的英雄形象,那么,周星驰扮演的会是一个怎样的英雄呢?观众产生了期待。可接下来警察出现,周星驰立刻缩手缩脚,絮絮叨叨地述说起了自己被抢劫的情形。观众不由得哄堂大笑。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由误读给观众带来的心理变化所产生的喜剧效果。先是郑重其事的渲染使观众产生严肃的心理期待,甚至误以为会有什么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然后揭示真相,观众才发现“不过如此”,心情突然放松的同时更感到前面那郑重其事的渲染是如此夸张甚至滑稽,于是就忍不住哈哈大笑了。
(二)情节——误读产生悬疑
误读用在电影的情节结构上,往往造成紧张刺激的悬念和疑云密布的氛围,引起观众对影片情节发展的高度关注,因而最适于惊险片的表现要求。比如希区柯克的悬念片《爱德华大夫》中,精神病专家康丝坦丝和曾假扮爱德华大夫的病人假装是一对夫妻借宿在康的老师爱礼克森博士家,夜里,康熟睡在床上,精神失去控制的病人手执一把剃须刀走下了楼。博士看出病人精神失常,便让他喝下一杯加有镇静剂的牛奶来化解了危险。这一情节如果直叙,观众的反应不会太强。影片巧妙地运用了误读策略,在表现病人与博士相遇的场景时一面以特写表现病人手中的刀以暗示可能的危险,一面把博士表现得对事件一无所知还邀请其喝牛奶。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观众不由得为博士担心。镜头直接转到了第二天早上,康丝坦丝醒来后遍寻病人不见,便走下了楼,第一眼就看见博士倒卧在一张椅子上。博士被杀死了?观众马上产生这样的念头,更迫切地想知道答案。直到康丝坦丝唤醒博士,博士说明情况,观众才恍然大悟,松了一口气。
非惊险片中,误读同样能够制造悬念来引起观众注意,加强叙事效果。如《美国丽人》的结尾:主人公莱斯特的妻子卡罗琳被丈夫揭穿了婚外情,她在自己的车内痛苦万分。她一边高喊要做强者,一边从车的抽屉里抽出****。她要做什么?观众马上产生了疑问。下一个镜头,在莱斯特的家里,莱斯特正拿着他的全家福在桌前静心欣赏着。突然,一支枪指着他的后脑。随着一声枪响,莱斯特所面对的墙壁上溅满了血。卡罗琳真的把丈夫杀了吗?这一问题马上出现在观众脑海里,他们迫切想知道答案。这样,当镜头随之一一展示片中各人在莱斯特被杀之时的行动时,观众就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去一一读解和判断。于是他们也就发现了:卡罗琳在莱斯特被杀时尚未到达莱斯特的房间,而他们邻居的墙上却少了一支枪,真正的凶手这才被揭示出来。
(三)主题——误读产生回味
主题也能以误读的手法表现吗?答案是肯定的。试想一下,当观众一直以为影片说的是A,最后却发现实际说的是B时,会产生怎样的一种惊奇呢?这不是比直接告诉观众影片说的是B能给他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吗?而且,这往往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回味。
经典的例子有《蝴蝶梦》,从一开始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夸奖丽贝卡美丽活泼,议论德温特先生与之伉俪情深,在其死后无比悲痛。就连德温特先生自己的表现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他在悬崖上痛不欲生,与人相处时不愿提起有关丽贝卡的事情,在看见年轻妻子穿上丽贝卡曾经穿过的服装后更是大发雷霆。种种这些,都给观众留下了丽贝卡与德温特先生是一对恩爱夫妻的印象。而直到影片最后,观众才发现真相并非如此。丽贝卡实际是一个不忠实的女人,她与德温特先生的夫妻关系非常紧张,德温特先生更以为是自己杀了她。这一真相与印象的差距如此之大,影片给人的印象是抹也抹不掉了。再回过头来看德温特先生原先的一系列表现,也都天衣无缝地有了另一种解释,无穷回味由此产生。
对有些影片而言,误读更是成败的关键,《情书》就是如此。该片讲述的是一个极普通的故事,普通到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位叫藤井树的男孩在上中学时默默喜欢与自己同名同姓的一位女孩,并在以后一直不能忘怀。这样的故事如果以平铺直叙的手法来讲述并不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可该片并未如此。影片以多年后男藤井树已死,女藤井树在其女友博子的要求下回忆往事来一点点带出两人的交往,而且女藤井树在回忆中还反复强调同名同姓给两人所带来的只是麻烦和困扰,并列举了一件件让人烦心的事。这样观众就在一开始将影片误读为讲述博子对死去男朋友的怀念,而不认为在两个藤井树之间存在什么纠葛。直到最后,女藤井树在借书卡的背后发现男藤井树当年所画的她的肖像,一切才真相大白,观众也在惊叹中忍不住为这一发现怦然心动,对这段感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时再回想其当初的种种烦恼,原来都是少年人的点点情怀,真挚动人。
(四)视点——误读产生思考
电影通常有一个叙事者,这个叙事者常常是事件的旁观者、事件中的一员甚至主人公,观众往往是随同这一叙事者去经历片中的种种,他们在感情上也常常认同于这一叙事者,与他(她)同喜同悲、同紧张同松弛,具有相同的价值观,有时还将其视为自己的化身,与之合二为一。可如果他们突然发现这个被视为自己化身的叙事者原来并不是一个和自己具有相同感情的人,而恰恰是一个看上去与自己相对立的对象,他们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鬼眼》就是这样的电影,主人公帮助受鬼魂困扰的小男孩找到了摆脱困扰的方法后,却突然发现,原来自己也是一个鬼魂。《第六日》里的主人公发现一个克隆人取代了自己的位置,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他发誓要恢复自己的身份并为此做出种种努力。可到最后他发现,那个取代自己位置的人是真的,自己才是一个克隆人。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