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叙事中的误读策略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周文萍 发表于:2010-11-16 09:28  点击:
【关健词】误读;叙事策略;惊奇
作为讲故事的艺术,电影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叙事策略,误读便是一种。作为叙事策略的误读与一般欣赏中的误读现象不同,与误会也不同,它能成为一种电影的叙事策略与电影的艺术本性和电影欣赏活动的特点密切相关。在影片中,误读有种种不同的运用方式及叙事效果,如运用于细节产生

 电影是讲故事的艺术。故事要引人入胜,就要讲究讲故事的方式,这就产生了各种各样讲故事的技巧,即叙事策略。电影有许多吸引观众的叙事策略,常见的如悬念、最后期限等,本文探讨的是一种尚未被人注意的叙事策略——误读。
  一、概念的理解
  误读,顾名思义,是对艺术作品的错误读解,是艺术欣赏中一种不被期望却又难以避免的现象,如罗丹的名作《思想者》就曾被认为是“一个厕所位上的胡思乱想者”①。这种误读确实令人遗憾。不过,如果运用得当的话,误读也会成为一种有效的电影叙事策略,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电影《九品芝麻官》中有一组周星驰扮演的包龙星学习表演杂技的镜头:画面首先出现一束飞刀,随着镜头拉开,观众看见包龙星双眼蒙布,手执飞刀,一把把飞刀向对面掷出。镜头反打:一个女孩站在对面竖立的木板前面,飞刀一把把准确无误地从她身旁刺进了木板。女孩毫发无伤。正当观众惊叹包龙星竟有如此准确的刀法时,女孩拍着手欢呼着走向掷刀人,拥抱他表示祝贺。这时观众才看见原来女孩是站在自己哥哥练刀的靶子前面,而包龙星是在他哥哥旁边练习。镜头顺势转向包龙星,只见他心情沉重地走向了自己的靶子。观众这才看见那个站在他靶子前的人早已多处中刀而死。包龙星伸手为之合上眼,叹了一口气走开。观众却不由得开怀大笑。
  这里运用的就是误读手法。当包龙星掷出飞刀时,镜头没有接上他的刀所刺中的地方,而是接上了女孩哥哥的刀所刺中的地方。这对观众是明显的误导。他们会由于前一个镜头的内容而认为是包龙星技艺非凡并为此感到惊讶,而一旦发现事实的真相后则会因出乎意料感到惊讶,更会因一种“早就知道你不可能如此厉害”的心理满足而发笑,喜剧效果由此产生。
  由此可见误读作为叙事策略与一般欣赏时的误读现象不同在于:一般欣赏时的误读是影片虽然提供了完整的信息,但观众不能够领会,产生误解;而作为叙事策略的误读则是创作者通过某些方法(如省去一些关键镜头)有意使观众对影片的理解产生偏差,之后再在合适的时候向观众揭示真相以收到出人意料的叙事效果。一般欣赏中误读的产生并非由于影片自身叙述的问题,也并非所有观众都会产生误读,影片不会对已经叙述过的事实特地予以澄清。而作为一种叙事策略的误读由于是创作者的有意为之,所有观众都会受其控制产生误读,影片也总会在合适的时候揭示出真相。因此作为叙事策略的误读也仅仅是一种叙事策略,它不会影响观众最终对影片的理解,而只是使欣赏的过程更曲折和更具挑战性。
  误读与误会也不同。卓别林喜剧中有一个场景:当卓别林扮演的流浪汉看见对面一个金发女郎微笑着向他走来,还向他伸出右手时,流浪汉受宠若惊,也激动地向女郎伸出了右手。下一个镜头:女郎的手越过身材矮小的流浪汉,与他身后的大个子握在了一起。流浪汉的手尴尬地伸着,观众则发出了笑声。
  这里描绘的是误会,流浪汉误以为金发女郎在和自己打招呼而伸出手想与之握手。这是剧中人自身,而不是观众对事件产生了误解。而前面周星驰的例子中,剧中人对事件看得很清楚,观众却由于叙述的作用在一开始产生了误解。也就是说,误会作为情节内部的因素,往往是剧中人的误解,而误读作为一种叙事策略,影响的则是观众的理解。不过,这两者在具体的影片中往往相互交织,特别在镜头以剧中某一人物为叙事视角的时候(这是常常有的),更是难解难分。如上述卓别林的例子就是以误读手法来描绘误会的。因为镜头并未提前告诉观众在流浪汉身后有一个大个子,他们和流浪汉一样直到最后一刻才知道,因此他们一开始也和流浪汉一样产生了金发女郎是在与他打招呼的误会。而如果镜头提前告诉观众金发女郎是在与大个子打招呼的话,这就只是一个误会,不是误读。
  二、误读能够成为电影叙事策略的理论基础
  首先,误读能够成为一种电影叙事策略与电影的艺术本性和电影欣赏活动的特点密切相关。
  从信息的观点来看,“艺术是一种信息。艺术活动就是一种信息组织、传递与接受的过程。”②对艺术品的欣赏过程就是欣赏者(信息的接受者)通过艺术品(信息符号)与艺术家(信息的提供者)进行沟通的过程。但在对不同门类的艺术欣赏中,沟通的方式与过程各有不同,这种不同也决定了作为叙事策略的误读是否可能。对于空间艺术如绘画,由于其形象固定不变地存在于一个具体的空间之中,所包含的艺术信息是共时性的存在,也将在同一时间内呈现于欣赏者的眼前。能否理解或如何理解这些信息将由欣赏者所决定,绘画本身不再提供新的信息来改变欣赏者的理解。因而对空间艺术而言,误读很难被作为一种艺术策略。但对时间艺术特别是叙事性的时间艺术而言,它们被接受者接受的方式不同,误读则有可能成为一种艺术策略。最典型的如文学,文学通过语言文字向读者传达信息,而这些信息不可能同时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通过对排列成一个完整序列的文字进行连续的阅读才能够逐渐了解其所包含的信息。这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不可逆性。这一特征使误读成为一种艺术策略具备了可能。因为作家(信息的提供者)在进行创作(安排各种信息)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各种信息进入读者(欣赏者)视野的先后顺序的调整来影响读者形成自己印象的过程。假使作家先提供一些错误的或片面的信息使观众形成某种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印象或判断,再在后来以正确的或全面的信息来加以改正,他所使用的其实就是一种误读策略。
  电影的欣赏过程和文学也有类似之处。作为时空艺术,当观众接触到一部影片时,影片的信息是通过一个个排列成序列的镜头画面以及声音展现在他们的面前。他们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通过对这些排列成一个完整序列的视听信息进行观看才能够逐渐了解影片。而这一过程甚至比文学的阅读还具有不可逆性。因为如果说对一部文学作品而言读者还可以先翻到结尾去看看结果再从前面读起的话,观众对影片就很难采取这样的方式了。于是,艺术家更容易按照自己的心意来向观众提供信息,观众被误导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其次,误读能够成为一种叙事策略还与观众在欣赏过程中的心理过程有关。
  观看影片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这段时间中,观众并非完全被动地观看,而是会积极接收影片的信息以形成自己的印象。他们积极了解每一个镜头的含义,确立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关系,甚至根据自己的观影经验设想下一个镜头的内容,预期影片的发展。他们的这种欣赏方式正像萨特所描绘的文学欣赏的方式一样:“读者在阅读时就不断进行预测,从预测句子的末尾、预测下一个句子到预测下一页书。”③这种积极的活动使电影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内讲完故事成为可能。因为如果不是观众在观影时努力在镜头之间建立联系,蒙太奇便会让人不知所云。但这种积极的活动也常常会使观众上当受骗,使误读作为一种艺术策略成为可能。因为当观众在已知的镜头之间建立联系,并预测下一个镜头的时候,他们所依据的往往是过往经验,而一旦这经验与实际的情形不符,他们的判断也就自然会失效。如果电影有意运用一些信息调动起观众的惯例经验,使观众得出某种判断,而在后来又以新的或原先被隐藏的信息证实这种判断与实际不符的话,便是使用了误读。三、误读的几种运用形式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