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初,在文化全球化与产业化背景下,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姜文等一些优秀的中国电影人怀着让中国电影走出低谷、走向振兴并再次冲向世界的强烈渴望,开始了拯救中国电影的探索旅程。这一艰难旅程伴随着加入
新世纪初,在文化全球化与产业化背景下,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姜文等一些优秀的中国电影人怀着让中国电影走出低谷、走向振兴并再次冲向世界的强烈渴望,开始了拯救中国电影的探索旅程。这一艰难旅程伴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恐慌,终于在新世纪第一个10年取得成效。从《英雄》开始,中国电影产量一路攀升,不断打破历史纪录,2010年故事片产量已由2002年的100部增长到526部;票房方面,自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着30%左右的增长速度,2010年已突破百亿元大关。如此增速实乃全球罕见!而且,自2002年《英雄》上映以来,中国电影本土市场份额已连续9年超过好莱坞进口影片。中国电影产业的振兴,应该归功于中国奇观大片。如果没有这些商业大片的支撑,中国影市或许仍处在萎靡状态。也许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中国商业大片成了新世纪中国电影的标志性形态。
然而,到了2011年,中国电影的生态版图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2011年是个大片云集的年份,《新少林寺》、《武侠》、《战国》、《关云长》、《倩女幽魂》、《画壁》、《白蛇传说》、《杨门女将》、《东成西就2011》、《鸿门宴传奇》等十几部古装大片竞相登场,或武侠或神怪或魔幻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但是,这一年也是大片阵地“失守”、大军“覆没”的一年,虽然十几部大片轮番上阵,却未热市场,口碑几乎成了所有大片心中的痛,相对票房也在大幅度缩水。反倒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成本电影,凭借口碑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绩。且不说《观音山》、《最爱》、《日照重庆》、《碧罗雪山》等这些曾遭院线嫌弃的带有文艺气质的小片创造了超高的上座率,也不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表现出的强劲的市场人气,仅是曾被视为“路过”的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所创下的3.5亿票房收入就足以表明商业大片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中国电影的生态版图正在被改写,中国电影的拐点已悄然到来。
二、从景观到故事:后大片时代的审美生态
2001年,李安的《卧虎藏龙》在西方的成功,大大刺激了具有“奥斯卡情结”的中国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姜文等纷纷借鉴《卧虎藏龙》的成功经验,向古装武侠转型,形成了中国武侠电影的创作浪潮。动辄数以亿计的巨额投资、强大的演员阵容与制作班底、豪华的场景设计及炫目的武打特技,再加上铺天盖地的硬广宣传,使得这类电影在诞生伊始就与“大片”画上了等号,成了一道独特的东方文化景观。
武侠大片是商业机制主导下的电影形态,其终极诉求就是试图通过大制作造就的大奇观追求商业利润的最大化,它契合市场经济的商品逻辑。为了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其商业价值,这类电影把创作重点由原来的人物塑造与故事编排转移到了景观的设计与打造上,而当故事与人物一味地让位于视觉景观时,中国大片只能在形式主义道路上渐行渐远。
实际上,从《英雄》开始,中国大片就存在着先天不足。当一名大导演率领一个强大的制作团队信誓旦旦要打造一部国际巨制时,电影编剧的不力无疑会影响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国大片虽以豪华的阵容、恢弘的场面、炫目的特技演绎了一个个“古装情仇”的东方传奇,但情节之虚幻、内容之单薄、情感之苍白、故事之空洞常常让人不知所云。由于故事的俗艳、雷同与人文情怀的相对缺失,市场回报也往往并不那么令人乐观,特别是近年来的海外市场回报。如果按照投资1元,必须收回2.5元方能不赔钱的影市规律计算的话,很多大片其实都在赔钱。2005年陈凯歌的《无极》,虽然国内票房超过了2亿,但国外发行远没有预想的顺利。由于“冲奥”失利及北美市场退约风波等事件的影响,《无极》的北美票房只有67万美元,离8.75亿这个刚刚保本的数据相去甚远;而随后的《夜宴》、《黄金甲》等大片的海外市场也甚是惨淡。到2010年,中国电影已基本把《卧虎藏龙》与《英雄》在海外积累的市场人气消弭殆尽。这一年出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47部国产影片中仅有《叶问2》和《阿童木》两部影片获得了过亿元(人民币)的海外票房。即使是一些曾在国内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的电影,在海外市场也遭到了冷遇。譬如,投资1800余万美元的《唐山大地震》虽然在国内创下了当年国产票房纪录,但在美国票房仅为6万美元,大大低于发行预期;而吴宇森号称为西方观众量体定制的史诗巨片《赤壁》,斥资8500万美元拍摄,在美国上映数月票房仅为62.74万美元。
《赤壁》等中国电影所遭遇的尴尬折射出中国武侠大片的短板问题。胡编乱造、故弄玄虚,故事单调乏味与大情怀、大人物、大是非、大道德的一概阙如,使中国大片不能承受“大片”之重。正如《无极》上映之后,美国《明尼波利斯星讲坛报》的批评文章所言:“这个电影的制片人应该把巨大投资的很大一块用在改编剧本上”,使其有一个能支撑起影片的好故事。张艺谋的《黄金甲》虽花费3.6亿元把形式的奢华做到了极致,但是,“外腴而中枯,多彩而寡情”,内容如此空洞无物何以震撼心灵?擅长拍摄历史题材的著名导演陈家林说,该影片“没人物、没故事、没感情”,“都是好演员,却没戏演”③。“这是一部来自伟大导演的令人失望的电影。”④《赤壁》、《关云长》、《鸿门宴传奇》等虽然取材于中国流传千载的历史传奇,但由于对历史故事与历史人物的随意涂抹与解构,使影片丧失了应有的艺术感染力。 用景观这一电影的形式要素僭越电影的思想与内涵,使一个个被精心包装的人物因为没有了性格与情怀而成了一面面华丽的道具,于是当剧中人因为爱或恨痛哭流涕甚至自相残杀的时候,观众不会为之所动,只会觉得滑稽可笑,在这里貌似一部部悲天悯人的严肃悲剧,实则成了一则则意义虚无的荒诞闹剧。无论是《黄金甲》中的杰王子、帝王、皇后,《十面埋伏》中的飞刀门卧底与官府的捕头,还是《无极》中的大将军、无欢、倾城、昆仑、鬼狼等各色人物,几乎都成了导演用于展示景观的滑稽道具,在关于爱情、背叛、权力、命运、抗争、复仇等宏大主题下都成了飘忽不定的抽象符号,情感表达苍白无力。中国奇观电影在用中国最好的电影力量制造奢华精致的文化快餐,虽光鲜悦目却无营养价值。
题材单一、内容空洞、原创性缺乏已是中国大片不争的事实,如今观众对这种大制作早已失去了信心。正如一些观众坦言,在被中国大片一次次的欺骗后,对现在这种大制作已彻底失望了,甚至对好莱坞大片也没有了热情。所以,他们宁愿选择《失恋33天》这样接地气的小制作,而不愿选择《猩球崛起》、《铁甲钢拳》、《惊天战神》、《丁丁历险记》这些屡见不鲜的大制作。2011年电影市场这样近乎反讽的票房成绩为电影人敲响了警钟,调整电影的生态结构、提升电影的内容质量势在必行。中国电影到了改弦易辙的时候了,回归电影的本性,由景观转向故事,由形式转向内容,将成为后大片时代中国电影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也是《失恋33天》对于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启迪。(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