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之隅:动画电影的故事类型探析(3)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葛玉清 发表于:2012-09-06 14:54  点击:
【关健词】 动画电影 故事类型
四、人类与社会生活 对人的强调、关注和尊重无疑在任何时代的艺术作品中都会吸引受众的注意,引发人们的思考。在物质文化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对人的再发现变得日益迫切,走出伊甸园太久而迷失了自我和天性的人们

  四、人类与社会生活
  对“人”的强调、关注和尊重无疑在任何时代的艺术作品中都会吸引受众的注意,引发人们的思考。在物质文化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对“人”的再发现变得日益迫切,走出“伊甸园”太久而迷失了自我和天性的人们寻求着精神上的回归。动画在它的部分作品中对人和社会都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还原,这类影片使人脱离巫术魔法世界,在现代科技、物质化的世界里,还“人”以本真面目。
  首先,从审美的角度而言,动画电影作为艺术情感的一种表达形式,将生命与责任的感悟与体察投射到虚幻的世界里,人们在亦真亦幻的审美体验中得到了心灵的震撼。例如,日本动画影片《再见萤火虫》以近乎白描的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了战乱期间,母亲在空袭中重伤死亡,而身为海军的父亲也在战争中牺牲。14岁的哥哥诚田带着年幼的妹妹节子寄居在湖边一个山洞里。由于长时间的营养不足,节子的身体一天天虚弱,最后在一个萤火虫满天的夜里离开了人世。不久,哥哥也去世了。结尾处,黑暗中节子拉着哥哥的手,快乐地吃着糖果,满天的萤火虫欢快地飞舞,仿佛在祝贺他们终于找到了幸福。影片通过表现兄妹俩在战争岁月中失去双亲后挣扎求生,但最终仍在贫病交迫之中相继殒命的情境,让人们了解了那个时代日本社会生活的现状,看到了战争的残酷,认识了人性中的无情、冷漠、残暴、自私与势利。
  其次,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动画电影通常以一种诗情画意的方式对人类现实生活尽情地描绘。童年时的嬉笑玩耍,少年时的情窦初开,成年时的烦恼困惑,暮年时的岁月回忆……人生的历程就像一幅幅画卷一幕幕地揭开。比如日本动画影片《侧耳倾听》讲述了一段少男少女的成长经历,清晨匆匆忙忙上学的身影,课后生气勃勃的运动场,天台上同学们对于爱情的好奇……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在这部动画中,创作者把华丽眩目的魔力外衣掩藏起来,代之以更加射人的青春时光去感染观众,用人类天性使然的力量去撞击心灵,这更像一股暖暖的、温柔的阳光照耀着我们,使一个时代一群年轻人的快乐和天性跃然银幕之上。影片向世人展示了平凡生活的美好,告诉了年轻一代人,已经老去的一代在年轻时对于爱情、对于人生、对于成长曾经感到缺憾的事情,他们应该细细品味生活中的真情。
  再比如中国的水墨动画《牧笛》,随着牧童的脚步,观众在初夏的早晨,漫步在小桥流水、绿柳成行、竹林幽深的江南小景中,并且欣赏到崇山峻岭与飞流瀑布的宏大景象。全片以散文的手法叙述了在江南田野上,一个口吹短笛的牧童在骑着水牛放牧时的情景。牛儿在一旁吃草,牧童在树上睡着了,做了一个梦:他的牛突然不见了,四处寻找,发现水牛正在欣赏飞流千尺的瀑布,自己的呼唤竟不能让它离开。牧童从风竹发出的音响受到启发,削竹为笛,吹奏出悠扬悦耳的乐曲。这音乐比瀑布更加动人,水牛终于回到牧童身边。牧童从惊喜中醒来,他忙吹笛唤牛,骑上牛背,踏着暮色的田埂悠然归去。
  汤普森曾讲过一段话:“情节的复杂、奇异与超自然的设置,幻想的遥远世界——所有这一切似乎赋予一个故事以真正的价值,并使它能一如原貌地保存下来,持续地讲传几个世纪,甚至在一些遥远的分散的地方也是如此。但是简单故事拒绝接受非常明确的形式和结构。它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利用这种特点,每一个故事讲述者都可以练习他的技巧。不存在任何忠实于原文或保存古老的传说的特殊效力。”[4]这里说的简单故事就是人类社会的生活故事,它不受既定程式或传统文本的约束,创作和流传达到最大限度的普及,动画电影利用这种普及性将生活的故事嫁接在了运动的幻想中,让现实发生的点点滴滴慢慢渗透在不同人的生活里。
  动画电影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代言”方式,以自身独特的可能的方式参与当代人的生存态度的建设中,并且用理想的深情的呼唤为人的存在架设起超越性的坐标,更好地肩负起为人类“操心”的使命。美国动画电影《辛普森一家》改编自同名电视连续剧,讲述的是美国人辛普森一家的生活,父亲荷马是Springfield核能工厂的安全检查员,总体说来是一个善意的小丑。母亲马芝曾经是一个很有深度的女人,但渐渐地适应了主妇生活的定式。巴特,辛普森家的长子,经常惹麻烦。妹妹丽莎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素食主义者,佛教徒,爵士乐迷。幼女马姬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这一家庭面临着一个个普通家庭都会遇到的生活难题。影片用辛辣的讽刺展现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美国中部的生活模式,甚至更广泛的美国文化。
  注释
  [1] 周宪:《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视觉文化》,《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2]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3]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张承谟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4] 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郑海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59页。
  参考文献
  1.李高华:《世界动画明星扫描(九)美国篇(3)》,《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10月。
  2.刘红新:《英雄母题——西方魔幻电影主题之一》,《电影文学》,2008年4月。
  3.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
  4.高原媛:《<哈利?波特>的文化原型》,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6年。
  5.朱清华:《动画:全球化语境下的视听童话》,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作者简介
  葛玉清,女,1979年出生 。2008年7月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电影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