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电影”的践行者:约翰•卡萨维茨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刘宗媛 发表于:2012-07-04 21:55  点击:
【关健词】时间;身体电影;身体性;生命能量
法国当代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将美国独立电影创作的重量级导演卡萨维茨的电影视之为“身体电影”的典范,认为其对于传统的颠覆性表现在取消了常规化的以故事、情节、动作来成就电影这一时间艺术的手法,而是将“身体”直接与时间对接铆合。解析“身体电影”这一关键

约翰•卡萨维茨——一位希腊裔的美国影人,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美国影坛,作为演员的他因在《十二怒汉》《罗斯玛丽的婴儿》等著名影片中出演主要角色而声名广播。然而,作为一位风格独特的电影导演,卡萨维茨对于电影艺术的开创性贡献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为大众所熟知,他在电影艺术创作上的卓越贡献与独特价值也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和评估,至今,这一切都还有待电影史学家与评论家去重新审视与理定。
  尽管卡萨维茨的电影创作在美国本土庞大的好莱坞体制阴影之下难逃曲折多艰的命运遭际,然而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创作毕竟能够经得住时间的汰洗,法国著名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在《时间影像》一书中将卡萨维茨的电影视为“身体电影”的典范之作,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电影学教授瑞•卡尼更是将其誉为“美国伟大的,令人惊讶地被忽略的和没有得到正确解读的电影作者”。
  本文则试从法国著名哲学家德勒兹在他的用电影进行哲学思考的著作《时间影像》一书中对卡萨维茨电影的界称——“身体电影”这一理论角度入手,深入解析这一对卡萨维茨电影总体特征极具概括性的指称的得之所由,源之所自。
  一、“身体电影”——一个德勒兹式的界称
  法国著名哲学家德勒兹在他用电影进行哲学思考的著作《时间影像》一书中把阿伦•雷乃、斯坦利•库布里克等人为代表执导的电影称为“大脑电影”,而把让•吕克•戈达尔、约翰•卡萨维茨以及尚塔尔•阿克曼等人为代表执导的电影称为“身体电影”,他认为:“卡萨维茨作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取消了故事、情节或动作,而且为了像分类范畴般将时间置入身体,同时将思维置入生命以完成态度,甚至取消了空间。当卡萨维茨说人物不应出自故事、情节或动作,而是由人物散发出故事,他总结了一种身体电影的要求:人物被化约为其身体态度,而表现出的应该是姿势行动,换言之,就是演出,一种适用于所有情节的剧场化和戏剧化。”①德勒兹并未对他所提及的几位导演拍摄的电影何以被界定为“身体电影”做出详尽的阐述,只有寥寥几笔尼采式的斩截的评断,然而这些极具洞穿力的评断映射出哲学家思维的穿透力与精准性,观看过卡萨维茨电影并深感晦涩难解的人通过这几句简短的评析,应该会有茅塞顿开的领悟。在我的理解中,“身体”正如可以收尽妖魔鬼怪的那只法师的法器葫芦,以往电影中那些从属或附着于时间的惯常元素:故事、情节、行为、动作等都被吸纳到“身体”的卵膜之内,被包孕其中,“身体”里蓄积着巨大的生机和能量,而电影所要展示的正是这生机和能量的运化、解压、破茧和释放的情状和质态。
  德勒兹将卡萨维茨的电影归入“身体电影”之列,“身体”作为其进行范畴划分的关键词是一个富含哲学意涵的概念。为了在引入这一概念时不致造成望文生义式的误读,有必要简略地回溯一下西方哲学精神的流变历程,古希腊哲学作为西方思想的源头之一,即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开创了崇尚智性思辨与理性思考、崇尚精神性的传统,柏拉图将“头脑”与“身体”截然分开,为思维摄物开启了二元模式,将精神与身体截然对立起来,推崇高高在上的所谓灵魂世界,而贬低充满原欲的身体,认为终极实在是精神性的,能够被创造的东西也就是能够被思考的东西,世界是上帝思维的产物,而人类则渴望与上帝同一,因此,崇尚精神才是人的指归。在漫长的中世纪宗教哲学盘亘期间,其所高涨的“禁欲”训诫即是对身体本能与原欲的更为严酷的压制与囚禁。直至近世,这一宗教哲学导向的惯性才受到挑战得以逆转,尼采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差异不再从‘思想’‘意识’‘精神’的角度作出测定,甚至不再从观念、教养、文化的角度作出测定。也就是说,人的根本性差异铭写于身体之上。”②尽管理性与智性精神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中居于主导地位,功不可没,人类社会结构的调整与完善与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都仰赖于理性与智性统领下的理性主义与科学主义精神。然而,理性与智性从来不是人类存在的惟一要素和绝对凭依,生命中还有更多无法被理性与智性化约的东西是不应被忽略和遮蔽的。在现代哲学中,以尼采、克尔凯郭尔、弗洛伊德等思想家为代表逐渐发掘出人类存在的另一些重要的维度。因应着现代哲学精神的身体转向,卡萨维茨的艺术创作可以被视为这一哲学转向在电影艺术领域的一种映现。正如德勒兹所说,在他的电影中,摒弃智性与理性的操纵,凸显人真实的“身体性”状态成为其可以清晰辨识的最主要的艺术特征。
  二、摒弃理性与智性,还原存在的“身体性”真实
  理性与智性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精神的主要构成,长期以来主宰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们津津乐道于对事物进行抽象、归纳与化约,热衷对事物做概念化的,确定不疑的理解和把握,把相异的事物看做是均质的,放在同一架天平上,用同样的标准去进行衡量。而“身体性”是对这种理性主义思维惯性的一种有力反拨,是对理性精神提出的有力质疑。对事物进行抽象把握的同时,事物所具有的太多的细节被散落了,对事物进行化约处理的同时,又有太多的环节被遗弃了。强调身体性则意味着令曾经遭到遗弃和贬抑的另外一种认识事物方式的浮出地表,重新置放和再度使用。
  在既往的电影创作模式中,好莱坞主流商业电影泯灭创作个性的流水线式的创作模式自不待说,即使是一些如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奥逊•威尔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等个体化风格鲜明的导演,他们的创作手法也都是将头脑中成熟的运思付诸于影像表达,希区柯克总是给出一个结构精巧的悬念故事,威尔斯和科波拉则希望观众能够读解出他们的理性思维构想安排出的影像表达背后的深刻含义。他们是意义的生产者和给出者,观众是意义的读取者和接受者。希区柯克把每一个拍摄步骤都事先设计得精细无疑,拍摄时完全按照计划,几乎不再做任何改动。而卡萨维茨电影中的人物所呈现出的一切,他们的面部表情、姿势、动作、声音、腔调,等等,像生活本身一样,呈现出足够丰富的细部,它们完全出自单独的演员个体的身体性真实,导演意志的操控被降至最低程度,演员的自我展露被推至影片的核心地位,这恰恰是卡萨维茨在他的电影创作中着意追求的东西。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