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恩•汉德森关于电影叙事时间的理论浅议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刘文江 发表于:2012-01-18 14:03  点击:
【关健词】电影叙事学; 汉德森; 电影叙事时间
布里恩•汉德森关于电影时间关系的论述是建筑于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的原创性文学叙事理论基础之上的。他所建立的这一理论体系包括电影时间的次序、持续性以及频率。在汉德森看来,电影在其经典叙事时期受到了小说艺术的影响,但是在其现代叙事期,电影

 对电影叙事时间的讨论,是电影叙事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当代一般意义上的理解,电影叙事可以分为经典叙事和现代(包括后现代)叙事,它们对叙事时间的理解呈现出显著的差别。
  电影的经典叙事与文学中讲故事的传统有关,这一传统也就是民间故事的讲述风格。俄罗斯民间文艺家普罗普的故事结构形态学认为,神奇故事①一定是按照固定的次序来进行的。他所归纳出的31种功能,可以有缺失,但必然是按照固定次序进行的。这就成为研究叙事时间的可靠基础。也就是说,在人类自发的叙事(民间故事)中,叙事存在固定的次序,这是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一种关于传统叙事的观点。如果用另外的术语表述就是时间上的直线叙事。而电影的经典叙事同样是这样一种叙事方式。
  法国学者热拉尔•热奈特依据这份遗产对叙事时间做了更详尽的划分。在《叙事话语》一书中,他对比了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与巴尔扎克的一些小说,在这一基础上认为,文学中的叙事时间(tense)可以分为次序(order)、持续性(duration)和频率(frequency)。
  美国电影学者布里恩•汉德森将热奈特的文学叙事理论应用于电影叙事学领域,同时也有所发展,并在1983年发表了题为《电影中的叙事时间、语气和声音》②的重要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系统地对比了小说叙事与电影叙事,清晰地说明了经典电影叙事与现代电影叙事的关系,以当代视角观之,文章中所论述的电影叙事时间中的各种概念,不但对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对电影实务也有很强的指导价值,因此仍然值得我们反复咀嚼。
  对小说中的“叙事时间”(tense,语言学上一般译为时态)的阐述,是热奈特理论体系中的最重要部分。按照汉德森在文中的阐释,电影中的“叙事时间”也包括次序、持续性和频率,它们与叙述(narrative)和故事(story)两者之间的“时间关系”(temporal relations)有关。③以下对汉德森理论的理解,就是从时间关系来着手的。
  一、电影时间的次序
  在汉德森看来,热奈特的研究是文学批评理论,因此将其应用于电影叙事研究时,必须加以调整。热奈特的分析,主要是针对小说研究。他认为,在“次序”这个层面中,小说叙事可以理解为这样两点,一是直线叙事(straight chronology);二是错置次序(anachrony)。后者又可划分为预叙(prolepses)和倒叙(analepses)。预叙指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倒叙指对故事发展到现阶段之前的事件的一切事后追述。④
  热奈特认为,绝大多数的小说都没有采用直线叙事的方式。的确,同样作为人类文化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小说天然地要摆脱与作为人类叙事初始形态的民间故事之间的联系,这也是必然的。但是电影有所不同。汉德森认为,从电影史来看,“每一个时代的大多数的电影,都是用直线叙事的方式讲述的。”在早期的经典电影中,几乎都是直线叙事。这一切似乎与电影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的新的表现形式有关。正如我们所知,电影艺术在一百年的时间里迅速走完了小说靠几百年的时间才完成的形式发展过程,那么早期电影的摄制方式,与人类初级的叙事形态相近也就不足为奇了。关于这一点,安德烈•巴赞在其《电影语言的演进》一文中,做过详尽的论述。
  对更复杂的叙事时间次序,比如“预叙”,汉德森认为,在电影刚出现的19世纪末期以及之后的数十年,没有任何一部作品采用这种手段,况且那个时期的小说也只有极少数使用了预叙的手法。直到阿伦•雷奈和尼科尔斯•罗格的拍摄工作中,近似于小说“预叙”手法的“闪前”(flashforwards)才开始被使用。到了20世纪60年代或70年代早期的电影中,在诸如《逍遥骑士》(丹尼斯•霍珀,1969)这样的影片中,这一手法才系统地被使用。也因此这些电影的叙事方可以被称作现代叙事。
  相比之下,现代电影中的错置次序主要是第二类,即“倒叙”(或者说闪回,flashback)。在电影发展史早期的20年中,倒叙手法比较鲜见。大概只能在一些关于梦、幻觉甚至是“评论性”的片断中出现,用以表现结局和连续性的情节的早先的情况。在格里菲斯《枯萎的花朵》(1919)以及《卡利加里博士的小屋》(1919)等片中,倒叙手法略有表现。它真正的繁荣期在1941~1957年这个期间,被使用于《公民凯恩》以及约翰•福特的《青山翠谷》这些影片中。而在这之后,“倒叙”手法进一步发展,如在《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阿伦•雷奈,1961)中,“过去”成为一种幻觉,“记忆”成为一种可供表现的主要行动。主人公的回忆让过去的“事实”变成了“梦”,倒叙作为一种艺术手段,从语用(使用)层面进入了语义(意义)层面,极大地改变了过去以具体化的现实为主要表现对象的艺术策略。
  古典时期的电影鲜有使用倒叙手法或者更进一步说错置次序的原因还在于,不像小说使用语言和文字,可以更方便地跨越时间限制;而使用影像和声音的电影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关系系统。汉德森对此有一个比喻:这些经典电影要想进行时间关系的转换,即将直线的时间关系转换为错置关系,无疑就像是遇到了洪荒时期的大洪水(Cataclysm)一样困难;电影工作者要如此则必须使用各个层面的电影表现手段来提醒观众:声音、影像、字幕必须一起起作用,这样下来观众不免会迷惘不知所措,反而混淆了时间关系。因此对经典电影来说,在以上的各个表现形式尚未发展完全的情形下,完成这一任务难度很大。⑤
  二、电影时间的持续性
  持续性是电影时间关系里的另一内容。它指的是电影叙事中时间在延续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在热奈特的理论体系中,叙事的持续性包括描述性的停顿(descriptive pause)、省略(ellipsis)、场景(scene)以及时间的摘要(summary)等内容。
  对比巴尔扎克的小说,如《老小姐》开始时描述科尔蒙公馆的段落,热奈特认为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描写绝非叙事的停顿。巴尔扎克的描写,是与叙述者和读者相关的,但对故事(story)中的任何人都绝不相关,这就是叙事。而普鲁斯特正相反,他的描写所讲述的正是这个故事。⑥这正是经典小说和现代小说的技巧上的区别之一。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