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树金、钟腾龙(2014)[18]通过构建工农综合剪刀差测度指标体系分析得出(见图2),1994—2011年,我国工农产品比价剪刀差、工农综合剪刀差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状态,2003年以来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使综合剪刀差成缩小的趋势,反映了资本通过价格“剪刀差”方式向城市地区流动的现象有所缓解,2003年以后城乡资本配置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三)农村金融改革与变迁
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推进工业化进程,通常会对金融部门采取抑制政策,利用行政力量人为地压低利率并实行信贷配给,这些措施会将大量农户农村和中小企业排斥在金融市场之外,难以获得资金支持。[19]如果在农村地区存在这样的制度障碍和政策调整,终会导致农村金融资源通过农村金融机构持续外流。建国初期,我国为了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政府实施了以人为压低利率等为特征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解决重工业资本密集型的特点与当时中国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状况所形成的矛盾。[20]赶超策略虽然在改革后被逐渐弱化,但是政府为了能够以低廉的价格获取金融资源,以此来补贴城市工业部门,存贷款利率被长期规定在有限的范围内浮动,因此,不断上升的储蓄存款和较低的利率水平加剧农村资金外流的同时,增加了城市工业部门的资金投入,为政府主导产业、大中型企业和少数特权阶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供给。
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供给来看,改革之初,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组织向农村地区的迅速扩张也只是国家自上而下地控制农村剩余的结果,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大多存多贷少,1998—2002年,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共撤并了1万个县及县以下机构,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地区的撤离直接导致了农村储蓄资金的上收和外流。农村信用社作为主要留守在农村地区的正规金融机构,也通过购买国债、拆借、上存资金等方式使得资金流向相对发达的城市地区,农信社存贷比在改革初期处于较低水平,90年代后基本保持稳定。总体来看,农信社在农村地区吸收的存款并未完全运用于“三农”,反而成为农村资金向城市转移的一条重要渠道。此外,农村邮政储蓄多年来只存不贷的金融服务功能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资金转移通道。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村地区长期以来难以获得足够的发展资金,城乡资本配比情况逐渐恶化。
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城乡统筹发展”,国家不断加强对农村地区资本匮乏问题的重视程度。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自1994年成立以来,其主要职责是在农村地区提供农副产品收购、商品粮基地建设贷款、农村基建贷款等,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2003年后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余额增速明显高于前期的增速,2012年底,其贷款余额已经达到了21844.36亿元,可以说,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投资是对农业和农村领域的一种净投入,为城乡资本的合理流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06年随着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条件的调整放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开拓了农村金融供给的新渠道,也进一步增加和拓宽了引导各类资金流向农村的渠道。截至2012年末,全国25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起设立939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876家、贷款公司14家、农村资金互助社49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累计各项贷款余额2347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860亿元,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121亿元,两者合计占各项贷款余额的84.4%(3),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较好地填补了正规金融支持的缺失。2007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业,在组建之初,邮储银行就被赋予了服务“三农”、服务城乡居民的责任与使命,2007 年 “一号文件”指出要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2008 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邮政储蓄银行扩大涉农业务范围;2012 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中,将邮储银行列为支持改革的主要金融机构之一,截至2012年10月底,邮储银行面向农村地区发放小额贷款760万笔,累计金额超过4300亿元,占比超过70%(4),建立了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的渠道,缓解了农村资金外流的压力。这一系列有利于资金向农村地区回流的农村金融改革方案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在2003年后,我国城乡资本边际生产率差异降低,城乡资本配置效率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资本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对于提高投资效率和城乡资本配置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虽然目前随着农村金融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的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明显增多,但农村高资本边际生产率并不意味着资本会向农村地区大量回流,农业和农村的弱质性会导致市场机制在城乡资本配置中的作用有限,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2003年以来之所以城乡资本配置效率有所提高,主要依赖于政府对经济金融政策的改革与调整,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在城乡资本流动良性互动关系建立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当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农业和农村风险防范及风险补偿机制
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建立推动针对农户贷款的信用担保机构和培养农民的借贷意识、法律意识,扩大农户信息采集覆盖面,构建覆盖农村经济主体的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金融生态县的创建工作,并制定对信用农户贷款优先、简化手续、额度放宽、利率优惠的政策。发展和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在减轻农户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波动而造成风险的同时,分散投资者和农村金融机构的投资风险,增强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意愿,激励资本向农村地区流动。只有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风险防范以及风险补偿机制,才能够有效地降低和化解农村投资风险,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农村资本回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此改善农业和农村的投融资状况,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城乡二元经济一体化,促进资本回流农村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社会一体化的先导和基础,关注城乡资本流动情况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趋势,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政策,才能满足我国城乡经济均衡发展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处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二元经济转换阶段,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是增强农村资金自身的“造血”功能、缓解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农村资本短缺问题的关键。因此,要大力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提高农村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的产业素质和效益,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扭转城乡资本配置不合理的现状。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