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文言文教学的“合理收放”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张东升 发表于:2012-12-31 20:55  点击:
【关健词】合理收放,教学,文言文,导图,思维,
中学校园里一度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能位列三怕之首,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学生与文言文的语言环境距离疏远,二是教师未能有效处理文言文教学的收放问题。本人认为其中第二点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教师们认为文

 


 

 

中学校园里一度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能位列“三怕”之首,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学生与文言文的语言环境距离疏远,二是教师未能有效处理文言文教学的“收放问题”。本人认为其中第二点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教师们认为文言字词艰涩难懂,学生不容易理解,因而“一言堂”“满堂灌”,导致教学过程缺乏民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使得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恶、畏惧、排斥的心理;教师也未能正确处理“文”与“言”的关系,整节课围着解字释词打“持久战”,从而让学生觉得琐碎、单调,直至“敬而远之”。上述两个现象都是教师管得过宽、统得过死、收放失度的具体表现。以下本人将谈谈“合理收放”在教学中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实现“教学收放”。

一 、合理的“教学收放”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文言文教学,要努力体现“合理收放”。所谓“放”,是指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文本预习、过程体验到课堂对话、合作探究直至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基本知识和情感线索,整个过程中教师都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全程参与;所谓“收”,是指在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体验、思考、分析与理解文本的前提下,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行必要的综合、优化与提炼,以提升教学效果。

那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合理收放”?若将教学分解成四大要素,“合理收放”需要解决四大问题对象:从教学主体看,包括教师和学生;从教学内容看,包括语言知识和篇章文化;从教学过程看,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内探究;从学习方式看,包括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笔者通过实践最终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有效解决这四大“合理收放”难题。

二 、思维导图在“教学收放”中的应用策略

1. 思维导图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主要形式

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出的思维导图,被誉为“世界大脑先生首创的瑞士军刀般的思维工具”“21世纪全球革命性思维工具、管理工具、学习工具”[1]。它一般以某个主题为中心,运用颜色、线条、图形把所有的相关因素罗列在一个环型平面之内,有组织、分层次地将人们认知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想象的思路、途径以及相关配置合理有序地绘制出来,让人的左、右半脑在思维过程中同时运作,最终将思维痕迹在纸上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帮助我们系统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思维导图在文言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两种形式——通用导图和点睛导图,分别适用于课前全面自主预习阶段和课堂优化教学内容阶段。

所谓通用导图,是指在文本预习这一特定范围内普遍使用的思维导图,旨在指示、引领学生全面“触摸”文本,体验个体探究过程,形成初步知识预备和对话资本,呈现“大而全”的特点。

所谓点睛导图,是相对于“大而全”的通用导图而言的,是为解决文本重点、难点或学生集中暴露的问题,就关键处陈列现象,点明实质,使教学内容更为精准、凝炼而构建的思维导图,呈现“小而精”的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在《劳动·志向·幸福》一文中写到:“教育的任务在于,为每一颗年轻的心都找到一把金钥匙,为每一个青年男女都开辟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他们的能力能够被唤醒并得以充分发挥。[2]”叶圣陶先生则在《教学举例》中谈到,文言文应安排预习,“要学生预习,老师就先要费一点儿心,给他们若干提示。提示出得好,学生依着这些提示去预习,大概就能把这篇文章的内容方面形式方面的要点,以及储蓄在里头没有明说出来的东西全摸索出来”[3]。可见,提高“放”的信心与效益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费心给予学生有效的“金钥匙”和“提示牌”,这样才能唤醒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让他们“依着这些提示去预习”和“摸索”,而通用导图和点睛导图无疑就是金钥匙和提示牌。

2. 思维导图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 借助通用导图预习文本,体现“放”的真谛

经过实践探索,笔者认为,把文言文预习通用导图(如图1,如果为论述类文本,可删除“篇章分析”中的“形象”节点)提供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按图索骥,梳理文本,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策略。

首先,通用导图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预习思路和“预习抓手”。以往的文本预习任务往往表现为“请同学们预习某某篇课文”之类比较空洞的话语,至于预习什么、怎样预习等则语焉不详,失之笼统。通用导图则从字词句篇等多方面对预习任务进行定向和细化,可以较好地解决预习目标、内容等问题。

其次,通用导图有效解决了常见的“文”“言”脱节问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要么侧重“言”,把文言文仅仅当作语言材料来处理;要么重“文”而轻“言”,就会出现朱自清先生在《国文教学序》所说的情况:“专重精神或思想一面,忽略了技术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没有得到适量的发展,也未免失掉了平衡。”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4]”理想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文”“言”并重,“言”“文”并举。教师通过运用通用导图,既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等基本文言知识,实现叶圣陶先生所主张“学文言在领会文言之词义句式及表达方法”的要求,又能通过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法等,指向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对文学、文化的体味、传承。通过学习“言”,引领学生体会“文”,把握“意”,归纳“旨”,可以充分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语文学科特点。(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