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化强国,就是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民族振兴、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谐紧密结合起来,把文化觉醒付诸行动,自觉承担起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历史重担,以促进文化的全面发展来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促进社
建设文化强国,就是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民族振兴、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谐紧密结合起来,把文化觉醒付诸行动,自觉承担起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历史重担,以促进文化的全面发展来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促进社会科学发展、民族团结和谐以及国家和平统一。具体来说,在物质文化层面,充分认识到物质文化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生态经济。在制度文化层面,要加快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法律体系的完善,保持社会稳定。在精神文化领域,全面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港澳文化、台湾文化隶属于中华文化大家庭,和大陆文化拥有着共同的源头,因此是中国大陆和港澳、台湾团结的凝聚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仅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剔除糟粕部分,还要理性审视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吸取其符合人类文明精神主旨的文化成分。我们要通过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增强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对中华文明的心理认同,从而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当代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民族的经济实力,保障民族政治的稳定,增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感召力,有利于民族关系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有利于保持社会内部各阶层和谐,促进社会稳定,这对完善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精神纽带具有积极的价值牵引和动力支撑,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精神纽带完善的重要保障。
三、建设文化强国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聚合力增强的内在诉求
聚合力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结构和内在层次。聚合力的形成源于民族凝聚力核心支柱与基本要素的组合。基本要素与核心支柱组合越合理,其聚合而成的合力就越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支柱是中国共产党。基本要素从物质文化而言,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主要体现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环保科技成就;从制度文化而言,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文明,主要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从精神文化而言,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体现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践证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聚合力的大小与强弱, 取决于民族凝聚力内核构成中核心支柱与各基本要素是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合理调整, 内核组合越合理, 其聚合而成的合力就越大越巩固。
马克思主义文化结构论认为,民族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要素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其中,物质文化是表层要素,是基础条件;制度文化是中层要素,是中介和调节点;精神文化是深层要素,是更高的上层建筑。民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核心支柱的引导和凝聚下协调发展,民族凝聚力的聚合力就会增强。回顾历史,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 由于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我们一直未能解决好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问题, 中华民族凝聚力内核构成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文化层次没能得到合理组合。改革开放以来,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再到“姓资姓社”的讨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最后到“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态文明的确立;从反对个人崇拜,坚持民主和法治原则到“依法治国”的提出,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到“以德治国”,再到“以人为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构成的表层、中层和深层因素都实现了升华。这些升华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国建设的具体实践,又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诉求,解决时代问题,体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增强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聚合力。
当前,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当代中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不协调仍然存在。温家宝曾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是制度之母。一种社会制度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文化为其提供指导和奠定基础。……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5]像近年来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就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物质文化内部的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因子,像城市化进程中一些生态环境被破坏。此外,“当前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相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言是明显滞后的,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 政治文明建设的滞后性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越来越明显。”[6]在这种境遇下,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和谐发展,亦即有利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三大基本要素的协调发展。
建设文化强国,客观上要求在推动物质文化发展的基础上,为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保证我国制度文化方向正确,少走弯路,推动民主法制稳步、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制度文化调节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协调发展的结合点作用;在推动精神文化发展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对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作用。这样, 物质文化发挥了其基础性支撑作用,制度文化发挥了其调节保障作用,精神文化发挥了其激励感召作用,我国民族文化内的三大文化层次得到了协调发展, 实现了合理组合, 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聚合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四、建设文化强国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凝聚张力拓展的坚强支撑
中华民族凝聚力不仅包括内部聚合力,还包括凝聚张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综合国力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这种凝聚张力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与对外开放的结果。“背离了不同民族或不同类型的文化交流, 任何民族文化将会衰退, 民族影响力也会由此消失。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 有对外开放、对外交流的优良传统。辉煌的华夏文化圈就是在中华文明对外开放、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而形成的。”[7]如中国年、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兴办,北京奥运会被世界称赞为“无与伦比”,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信心”在全世界范围内传递,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凝聚张力的典型体现。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