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的叙述视角及人物关系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舒清云 发表于:2011-10-11 16:07  点击:
【关健词】《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第二人称 “我—你”关系 “我—它”关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从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展现了静态的“我—你”关系和“我—它”关系,以及从“我—你”关系向“我—它”关系的动态转变,这些静态和动态的关系描绘了犹太文化在当代美国所受到的冲击以及犹太人在当代美国所面临的文化困惑和精神危机。

 前言
  美籍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以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展现了人物之间静态的“我—你”关系、“我—它”关系和由“我—你”关系向“我—它”关系动态转变的“心碎”历程。“我—你”关系是源于心灵的对话关系,“我—它”关系是利用和被利用关系。
  
  一、“我—你”关系
  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的“我”——肯尼斯,和舅舅本诺都出生于正统的犹太家庭,正统犹太人在大家庭成员之间、情侣之间、性与爱之间、人与事业之间、肉体与灵魂之间都应该体现一种“我—你”关系。小说采用第二人称叙述的方式,“你”的出现同时意味着“我”的存在,显示作者强烈需要精神交流和心灵对话的渴望,构建了面向故事里的人或物的、面向自己心灵的和面向读者的三种“我—你”关系。
  1.面向故事里的人或物的“我—你”关系
  通过“你”指代叙述者面对的人物或谈话的对象,小说构建了“我—你”关系。肯尼斯和舅舅本诺是真正的对话者,能够就人类关心的任何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例如,为了让舅舅摆脱又想又怕与女人交往的苦闷时,肯尼斯谈起了自己的情人翠姬,以及与厄洛斯的性与爱等问题,肯尼斯说:“当人们以这种眼光看你时,你的人的内容就被沥干了。可是,当一个女人把灯熄灭时,难道你就必须负起解释全世界的是使命吗?那就是说,你是个永远要向宏观世界负起责任的一个微观世界。那你就是在自找苦吃了。”正是对这种与常人难以启齿的问题的探讨体现了他们无话不谈的亲密关系,因为话题越隐秘人的亲近感就越强。本诺成了肯尼斯“最知心的朋友,没有比他更亲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朋友”。因为本诺说过:“我们之间存在一种真正的,可以说是全部投入的友谊。”而本诺也认为外甥“是亲戚中唯一能在高水平上跟他沟通的人”。因此他们是一对无话不谈的、能在高水平和深层次上心灵相通的知己。
  植物学家本诺一直认为植物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他感觉可以进入它们的内部和它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与沟通,这里也体现了他和事业之间和谐的“我—你”关系。
  2.面向自己心灵的“我—你”关系
  通过“你”指代从叙述者中分裂出去的另一个“我”,小说构建了“我—你”关系。肯尼斯在与母亲交谈时,感觉到母亲根本无法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于是这样独白:“你要是符合她的要求,她就喜欢你。可是她对你的考核是很严格的。你必须像她过去和现在一样,经得起艰难的考验。”这里的“你”是指从肯尼斯自身中分裂出来的另一个“我”,“我”和“你”是相通的而不是心灵分离的、矛盾的和谐关系,所以从外表和灵魂两方面对内心客观公正地对自己与母亲的关系进行理性分析,作者希望读者设身处地地同情和了解自己,构建自己肉体面向心灵的“我—你”关系,即“本我”和“自我”关系的统一。
  3.面向读者的“我—你”关系
  小说中的“你”除了指向心灵的自我之外,有时候也指读者。叙述者经常从故事中跳出来,直接与读者对话,构建作者与读者的“我—你”关系。例如,叙述者这样感慨:“至于男人嘛,你想想看,要从可以为夫的众男子中筛选一个丈夫是何等的大工程!何等的痛苦!选中之后你还必须去征服这个男人!”或者这样叙述:“舅舅的魅力我还没有给你说全。”这里的“你”可以理解为读者,叙述者时常揣测读者的想法,希望直接与读者对话,分享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将读者拉入文本中来感觉叙述者正在袒露心扉,邀请读者一起体验心灵发展的历程。这样引发了读者继续阅读的好奇心和读者的共鸣,产生由“我—你”关系带来的推心置腹的效果。
  
  二、“我—它”关系
  除了肯尼斯与本诺、肯尼斯的“本我”和“自我”、作者(有时是叙述者)与读者的“我—你”关系外,小说中其他人物关系都只是“我—它”关系。
  妻子死后,本诺为了得到马蒂尔德的肉体、真爱和完整的家庭,为了更好地融入当代美国社会,本诺昧着自己的良心、出卖自己的人格、违背犹太教的为人准则、背叛了犹太人的伦理道德,将年迈体衰的千万富翁哈罗德舅舅告上法庭。舅舅的死使本诺认识到他只是被拉雅蒙一家用来追名逐利的工具,终于认清了他与马蒂尔德本质上只是“我—它”关系。
  在第二代移民美国的犹太人哈罗德看来,传统犹太文化一钱不值,“亲属关系狗屎不如”。他满脑子充斥着功利思想和物质主义,连与其至亲亲属之间的关系都被看成一种纯粹的“我—它”关系,例如,断绝了与大儿子费希尔的父子关系,侵吞了本属于本诺和他姐姐的遗产,以“本诺只是拉雅蒙一家用来讹诈自己的工具”为由而与外甥本诺对簿公堂等。
  肯尼斯与父亲鲁迪也只是“我—它”关系。名为父子,但是价值观念迥异,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肯尼斯讨厌当代美国肉欲横流的生活方式,断然否定了父亲不顾家庭只顾享乐的人生态度和不求心灵沟通只追逐肉欲的生活方式,从而造成两人之间的巨大心理鸿沟和心灵隔阂,这也是形成父子间“我—它”关系的根本原因。
  
  三、从“我—你”关系到“我—它”关系的转变
  采用“你”来叙述父亲时,小说表达了“我”——肯尼斯,一直希望与父亲建立亲密无间的“我—你”关系的愿望,例如他与父亲进行谈话时说:“父亲啊,人就是这样的。你的成就越大,你的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就越不美满。”很明显,“我”只能猜测父亲对“我”的看法,而“我”对父亲“他”的审视是采用了视角越界的方式——从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转向第三人称视角进行的。虽然肯尼斯在与父亲进行交谈,但只是各自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交谈不可能产生心理共鸣,最终,从开始满怀希望构建亲密的“我—你”关系最终变成令人心寒的冷漠的“我—它”关系。肯尼斯的情人翠姬已经为他生了孩子,所以肯尼斯希望与她建立符合犹太传统的家庭,但是翠姬宁愿像吉普赛人一样四处谋生,也不愿意与肯尼斯过着稳定的家庭生活,这展现了从“我—你”关系到“我—它”关系的转变历程。与肯尼斯和情人翠姬之间的心理关系的转变一样,本诺与马蒂尔德、本诺与舅舅哈罗德、肯尼斯与母亲等的关系也从最初的“我—你”关系变为最终的“我—它”关系。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