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张振武舆论风潮中的失误及其影响(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赵晓娟 赵志强 康宏 发表于:2011-11-11 08:43  点击:
【关健词】孙中山;张振武案;失误;影响。
与孙观点相对的是作为其副手出现的黄兴,在同盟会的二号人物,具有仅次于孙的影响力。在血案发生之初,他就表现出与孙截然不同的态度。案发当天,黄即电责袁:南中闻张振武枪毙,颇深骇怪!今得电传,步军统领衙门

  与孙观点相对的是作为其副手出现的黄兴,在同盟会的二号人物,具有仅次于孙的影响力。在血案发生之初,他就表现出与孙截然不同的态度。案发当天,黄即电责袁:“南中闻张振武枪毙,颇深骇怪!今得电传,步军统领衙门宣告之罪状,系揭载黎副总统原电。所称怙权结党,桀骜自恣,飞扬跋扈等,似皆为言行不谨之罪,与破坏共和,图谋不轨之说,词意不能针对。全电归结之语,注重于‘爱既不能,忍又不可’八字。但张振武不能‘受爱’与‘受忍’之处,出于黎副总统一二人之意乎?抑于共和国法律上有不能爱之、不可忍之判断乎?”[8]20日,黄再电袁,明确指斥其无辜杀害元勋:“黎副总统原电述张、方罪状,语极含混。凡有法律之国,无论何级长官,均不能于法外擅为生杀。今不经裁判,竟将创造共和有功之人立予枪决,人权国法,破坏俱尽。”[9]由于黄兴先后两电有理有据,击中要害,致使袁恼羞成怒,采取了更为狠毒的分化手段。袁系亲信捏词诽谤黄兴,谓“张振武被执时,搜得一书,系与黄兴者,内云托杀黎元洪事,已布置周妥”。从而得出“张振武谋乱”,黄兴实是同谋的结论[10]。为此,黄又电袁,揭穿其构陷阴谋。并严正指出:“如兴果与张案有涉,甘受法庭裁判,如或小人从中诬捏人罪,亦请按反坐律究办。庶几全国人民皆得受治于法律之下。”[11]真金不怕火炼,由于黄胸裸坦荡,及时揭露,宵小之辈的卑劣行径被揭穿。
在黄兴的影响下,以《民权报》主笔戴天仇等为首的激进派,一方面揭露袁世凯专制独裁的本质,并表示对袁彻底失望;另一方面因张案反省案件的问题所在,主张武力讨伐袁世凯集团,并与稳健派坚决斗争。章士钊在8月20日在《民立报》上发文,把“张振武案的责任,当归咎于陆军部长”,这种有意为袁世凯开脱的言行,激起了激进派的反对。他们愤怒的指责袁黎“专横残酷至于如此,遑言法律”,并称“以武力破坏法律者,仍以武力制之而已”[12]。并批评章士钊对于袁世凯“以武力盗国之手段、兵胁参议院通过阁员”“毁约法而废责任内阁”的事实毫无所知,进而怀疑章士钊是被袁世凯收买[13]。“有谓为受贿者,有谓为受薪过优者,有谓为想做官者,有谓为袁党者”。
  这种分化的结果是,张案发生后,出现了同盟会议员“和平”,而报纸激烈的矛盾现象。参议院中以同盟会稳健派为主,在孙中山的影响下,由主张分别弹劾,倒退为完全不主张弹劾。激进派虽主张袁世凯及弹劾内阁全体,但只占少数。所以议院里略显“和平”。相应的同盟会机关报也分化为两派,但是不管是哪一派舆论,都是指责政府处决张振武的,只是批评的角度,攻击的对象不同而已。而此,报纸明显“激烈”。
  孙中山和黄兴在同盟会中的领袖地位,使其在张案事件后分别充当了舆论领袖[14]的角色。在张被杀事件中,两人作为同盟会的舆论领袖,是会员熟悉、尊重和信仰的人,他们的意见更容易被国民党人接受与信服,也比直接的舆论宣传更有说服力。
  而孙中山与黄兴相比,在国民党内的影响力更大,且孙比黄在制造舆论方面更积极。他不仅用自己对张案的意见影响一般的同盟会员,也试图影响与改变黄兴的立场。孙于9月6日就“张案”问题致电黄:“张振武一案,实迫于黎之急电(实为密电——引者注),不能不照办,中央处于危疑之境,非将顺无以副黎之望,则南北更难统一,致一时不察,竟以至此。”[15]以此来劝说黄兴改变对张案的意见,早日北来与袁会晤。消除黄因“造谣”一事对袁的愤愤不平。最终,黄兴在孙的多次劝说之后,北上实现与袁会晤。
  这标志着激烈派舆论领袖黄兴对袁立场的改变,直接导致孙中山为首的稳健派舆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有8月30日《申报》特约路透电为证,电文曰:“自孙中山到京后政府势力已因之增长,本日参议院结果,实其确证(参议院的弹劾案屡因人数不足,不能开议)。”由此可知,由于孙利用了他国民党舆论领袖的身份,凭借他在人民中的威望,使因“张案”而掀起的全国倒袁狂潮归于平息。
  
  (三)
  
  经过袁黎集团的精心谋划,形势急转直下。民社党与国民党的反对袁黎集团统一战线日渐崩溃,反对参议院弹劾袁政府的新闻舆论顿时趁虚而入,喧嚣起来,反袁、黎的舆论呈式微的态势。
  在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人的生命是应受到《临时约法》保护的,谁敢越雷池一步,就应该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法律的处罚。张振武被杀案就是袁世凯政府违法杀人的一个典型事件,是对民主法治的公然践踏。这个事件在民主共和风起云涌的民国初年,确实一度引起了新闻舆论的高度重视,新闻媒体也确有过对袁政府舆论抨击的热潮。但新闻界这股反对袁政府“违反宪法”的舆论呼声,却并未持续多久,就无人问津了。很快在袁黎政治集团分化运动下,新闻界开始把声音转向了对内阁崩坏问题的讨论和参议院的讥讽上。最终,人命关天、涉及宪法尊严的大事却以一个与本案无关系的总理辞职敷衍了事。曾经喧嚣一时的张振武血案,正如舆论所预言的一样,不了了之。
  由“张案”引发的反袁舆论风潮终以失败而告终,个中原因值得反思。其中袁世凯舆论策略的成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更为重要的则是革命派的种种失误,其中负主要责任的是以孙中山为首的稳健派。
  袁世凯自始至终都是与革命党为敌的。他授意其报刊,以革命派为攻击目标,制造关于黄兴与张振武合谋“二次革命”的谣言,污蔑革命党利用“张案”企图夺权等等。但作为革命党第一领袖的孙中山,却被袁世凯的花言巧语、慷慨资助铁路建设等表象所迷惑,一味相信袁世凯拥护共和,并幻想可以与其保持政治合作关系。在袁世凯“违法杀害张振武”的专制暴行暴露无遗的情况下,居然执迷不悟给袁献计献策,来避免张案“小题大做”,还一味的要求稳健派报刊“有策略”地“避袁”而攻黎,并制止革命派的参议员弹劾袁世凯,这些言行不仅给袁世凯制造了反击的机会,且更重要的是其单纯的攻黎策略,巩固了袁世凯与黎元洪的联盟。在舆论上被革命派陷于孤立的黎元洪,没有选择,只能听命于袁世凯的指挥,不断地发布张振武的罪状,试图以此缓解舆论压力。而自私的袁世凯却背信弃义,这使黎元洪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头浪尖。此时的黎元洪恍然大悟,对袁的行径愤愤不平,对于革命派而言,这是扭转时局,破坏袁黎联盟的大好契机。如果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党能认清形势的话,瓦解袁黎联盟还是极有可能的。而这一点对于以后政局发展的意义极其重大,如果与黎元洪建立联盟的不是袁世凯,而是革命党,袁世凯即便有了“善后大借款”,也不一定能够在镇压“二次革命”中取得胜利。历史不能假设,革命派没有那样做,而是采取了错误的策略,即保护袁世凯,打击黎元洪。在不可能与革命派建立联盟的情形下,黎元洪不甘孤立,只得自觉地投入了袁世凯的怀抱,袁黎军事集团“被建立”,这也直接导致了革命派与袁世凯集团军事政治力量对比的悬殊。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