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的来源域分析

来源:网络(WWW.NYLW.NET) 作者:李长慧 发表于:2011-06-02 10:15  点击:
【关健词】中国古典诗歌;概念隐喻;来源域
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在诗歌中表现的最充分。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对于理解诗歌至关重要。而理解诗歌隐喻中的来源域又是理解隐喻的关键。本文从神话传说、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的来源域构成,对于理解诗歌和诗歌蕴含的文

诗歌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地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用最精练的语言形象地赋予生活激情,含蓄地表达诗人对生活的反思,隐喻首当其冲,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理解隐喻,理解隐喻的运作机制对于理解诗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隐喻与诗歌
  现代隐喻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用熟知的事物来理解和认知陌生事物的一种手段。因此,隐喻不同于普通修辞学中的比喻,它是思想和比喻的结合与体现,是以已知喻未知,以熟悉喻不熟悉,以简单喻复杂,以具体喻抽象,以通俗喻科学,从而形成形象思维的手段(赵艳芳,2001)。
  诗歌被称作是隐喻的海洋。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描述: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诗人的大脑完全是一套隐喻的句法;隐喻是自然的揭示者——是诗歌的实质。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1879-1955)说:“没有隐喻,就没有诗。”通过隐喻意象往往可以实现诗歌意象的传达,使诗歌更具有灵性和美感,从而达到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因此,要理解诗歌,必须首先要理解诗歌中隐喻的用法。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理解隐喻的来源域是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关键。
  二、隐喻的运作机制
  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隐喻概念体系”(MetaphoricalConcept)的新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而且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即“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我们以一个概念去理解另一个概念,于是也以一个概念的词语去论述、表达另一个概念,所以我们的许多行为都建立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概念隐喻是对一般隐喻表达的概括和总结,是我们基本的认知方式,是我们更好的生成语言、理解语言的途径。
  Lakoff和Johnson将隐喻定义为:从一个认知域(来源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人们最初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映总是遵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所以,隐喻可以说是利用一种具体的、人们熟知的概念,去表达另一种新的、抽象的概念。例如,空间对于人们来说是具体的、可感知的,而时间则是抽象的、不易感知的,于是便借空间的语言表达形式来描述时间,如,“时间很短”、“上个月”。
  隐喻的投射过程以事物间相似性的联想为心理基础。这种相似关系并非纯粹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共同点,而是两事物的合成相似,是外界、他人对事物的主观感知加上事物本身的客观特点的融合,是一种合成相似。如,“疑是银河落九天”里的“银河”与“庐山瀑布”之间是相似关系,构成隐喻。
  总之,隐喻是两个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是将来源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域特征的目的。
  三、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的来源域分析
  诗歌作为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诗歌承载着一个国家丰厚的语言知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渗透着一个民族大量的思维方式、文化意识和价值取向。隐喻作为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段,起着搭建语言和认知的桥梁作用,自然也深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社会文化的特征。因此,若要真正解读中国古典诗歌所构建的特有的意境,就离不开对其所涉及的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下面就对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的来源域作一分析来探讨文化对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取向的影响。
  (一)神话传说与隐喻
  神话本身是一种叙事文学形式,然而它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文学。它涉及到早期人类对宇宙、人类、自然现象的起源和因果关系的解释,并由此而发展为今天的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我们在历代的诗歌中都可以找到神话的踪影,诗歌语言中含有丰富的神话隐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的意象出现的频率很高。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嫦娥奔月”的神话隐喻。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嫦娥因偷吃了仙丹,飘摇直上,远离其他的天神和仙女,也远离人间,独处月宫,独自忍受天庭的惩罚,处境十分孤独寂寞。因此,“月”就有了“思念”、“寂寞”、“冷清”的隐喻意义。
  (二)价值观念与隐喻
  价值观念是人们行为的规则、认知的准绳、处世的哲学、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的标准等。价值观念的形成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贾玉新,1997)。
  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由封建士大夫阶层完成的。一方面他们有忠君爱国、学优则仕、谨守儒家教义为官的一面;另一方面他们又对朝廷对社会对人生充满空漠之感和道家出世思想。因此中国古典诗歌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和道教及佛教性。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花”、“鸟”隐喻表达了中国士大夫阶层对人生、世事的怀疑、厌倦和祈求解脱与出世的感伤情绪。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梨花带雨,柳絮迎风,一番愁债。
  桃花乱落如红雨。
  砌下落梅如雪乱。(林庚,冯沅君,1964)
  这些诗句中“花”所表达的意义不是美好、向上的事物,而是哀伤、忧愁,暗示了人生的漂泊不定,美好的事物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流逝。
  中国古典诗歌中,“鸟”主要集中在“雁”、“鸿”、“子规(杜鹃)”、“鸦”这些具体的鸟身上,而它们几乎总是用来表达思念和伤情。从历代诗歌中摘录出的近60句描写鸟的诗句中,50句表达了以上意义。如:
  胡雁哀鸣夜夜飞。
  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断鸿声远长天暮。
  枯藤老树昏鸦。(许渊冲,1992)
  (三)宗教信仰与隐喻
  中国古代文化深受儒家思想以及道教、佛教教义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反映在古典诗歌中。如陶渊明在《责子》一诗中讲到“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诗人责备自己的儿子不喜好读书,不能考取功名,儒家思想倡导的忠君爱国,学优则仕的思想就体现在此。根据佛教的教义,人们相信是“前世,今生”、“人生如梦”,所以会有诗人感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试论创新营销组织的战略意义


  •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