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汉书.艺文志》试析班固目录学之功(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霍海宁 发表于:2011-12-01 13:55  点击:
【关健词】班固;《汉书·艺文志》;目录学;创新
(三)书目方法的创新 1、著录的变更。刘氏父子校书编目,以当时的图书和学术流派,设立类目和著录图书,但班固对收录的图书内容及其流派,都加以详细考核,将有关的类属,进行调整、合并,于著录上进行补充和删移

  (三)书目方法的创新
  1、著录的变更。刘氏父子校书编目,以当时的图书和学术流派,设立类目和著录图书,但班固对收录的图书内容及其流派,都加以详细考核,将有关的类属,进行调整、合并,于著录上进行补充和删移,并以“出”、“入”、“省”等字样,以示在分类与著录上,比《七略》有所改进。如《艺文志》的小注,把所著录书籍的特点,附注与书名的右下角:(1)注明编撰人,如《六艺略》《易》类杨氏二篇下注“名何,字叔元,淄川人”;(2)注内容,如《诸子略》儒家类《公孙固一篇》下注“十八篇,齐闵王失国问之,固因为陈古今成败也。”;(3)注一书韵不同源流,如《六艺略》《论语》类《论语》古二十一篇下注“出孔子壁中,两(子张)”;(4)注存亡真伪。如《六艺略》《春秋》等。
  2、删去叙录,但取其指要,注于各书书名之下,开了注释替书目的先河,成为我国目录学史上常用的一种书目方法。其注的内容有“列传”图书缺失真伪、图书价值、图书内容、性质、图书著者、附录等。
  《汉书·艺文志》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了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开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因此,价值是很高的。但《汉书·艺文志》多用古字古义,文字艰深难懂,以致班固时代的人,竟必须为《汉书》作音义的注释方可读懂。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自东汉至南北朝期间,为《汉书》做注的大约就有20家,而其中以注释音义居多。关于《汉书》的注本,唐以前诸家所注都已失传。现存《汉书》的注本,是唐代颜真卿师古兼采诸家而成的,属于较完备的注本。另外,清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和近人杨树达《汉书管窥》及《汉书补注补正》都可以参考阅读。
  
  参考文献:
  [1]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民国丛书第一编)[M].上海书店,1989.
  [2]王锦贵.中国历史文献目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张舜徽.中国文献学[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