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中国吏治看潜在危机中的档案人才培养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李军 李连星 发表于:2012-04-17 11:15  点击:
【关健词】潜在危机 档案人才 中国吏治
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一个单位、一项事业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共识,本文试图通过借鉴古代中国吏治得失,结合档案工作与档案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跳脱传统视角与方法,锻造新思维,分析适合新形势下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和破题之道,达到提升档案工作贡献率的目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6月6日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人才定义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r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档案事业的发展同样需要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而我国古代吏治得失则是当前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借鉴。
  一、古代中国吏治得失对当前干部队伍建设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
  广义范畴的吏治,涉及官吏的教育、选拔、任免、考核、监察和奖惩等诸多方面。中国古代吏治具有相当的完备与严整性,其表现在于:一是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重视官员的“德”,即官员的教育和培养;二是有为官的具体规范和标准;三是有法令的详细规定:四是对吏治有专门的负责机构。
  对于任何一个政府而言,它的组成元素——官员队伍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古代中国吏治可资借鉴之处也是相当明显的:
  第一,始终对吏治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国历史上对吏治的重视程度在世界上似为绝无仅有。在管理中始终奉行统治为首的原则。统治和管理根本上是为了让民众能更好的奉养统治者,正如韩愈所言“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者也。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者,则诛!”。维统思想之重,可见一斑。
  第二,坚持重视对官吏的培养和教育。与吏治的指导思想相应的,中国古代重视以政治思想和道德操守为重点的管理培养教育,儒家经书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操守直接作为选官、任官与考评的依据。
  第三,具有相当完备、严密的制度和运作的程序与方法。以监察制度为例,古代中国官吏监察的权威与严密纵观世界历史也称绝无仅有,然而由于其始终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一环,而非西方古代那种趋向于和行政分开的机制,这种封闭体制内的自控机制,必然导致官吏监察工作的初衷难于实现。
  综上可见,历代中国吏治都期冀通过各种方法与手段,重教育,强机制,严监管,力求通过官吏人才培养,打造强有力的官吏集团,达到为自身统治地位牟利的目的。所谓知古鉴今,全面考量与分析古代中国吏治方面的得失,取其优者以资借鉴,无疑会对档案干部人才队伍的建设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档案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电子政务、文档一体化的发展,档案与文书工作日渐呈现学科边际模糊,工作内容相近的趋势,传统意义上的档案工作存在着被边缘化的、被融合的潜在危机,如何破局出围,除档案工作本身需要在体制机制、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之外,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干部培养理念、提高干部培养的档案文化也应给予足够重视。正如国家档案局杨冬权局长在《造就高素质档案干部队伍——三论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的档案工作》一文开篇写到:“要推动档案事业新发展,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是关键。各级档案部门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的高素质档案干部队伍,以更好地担当起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重任。”
  目前,影响和制约档案干部队伍建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专业技能仍需提高,呼唤学科领域带头人
  在当前档案热点、难点频出的新形势下,深入掌握档案领域知识,提高档案专业素质,是对每一名档案工作者提出的最低要求。目前,虽然绝大多数档案工作者都能够通过主、被动的学习与实践,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我们仍需清醒的看到,机关档案室工作人员兼职过多、人员流动频繁、专业培训与实践脱节,等诸多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着档案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年轻的档案工作者仅能胜任单一环节工作,学科领域精英稀缺,现代档案事业和档案工作都在大声呼唤着能够胜任档案全范围工作,掌握档案全学科知识,精通一项或多项理论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二)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期待催生复合型人才
  由于档案工作本身的附着性,档案工作与经济、社会、文化、科学各方面工作均息息相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从源头上做好档案工作,不仅要有过硬的档案工作素养,还需要对档案信息内容所涉及的相关领域知识有着相当深入的认知和掌控。联系最为紧密的就有文书学、历史学、博物馆学、图书情报学、计算科学等学科。由此可见,要打造一支适应新形势下档案工作要求的档案干部队伍,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容忽视,既要培养档案行业的专家,更要培育通晓各业的“杂家”,档案事业发展期待的是能够掌握跨领域、跨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在这方面,档案人才队伍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创新意识有待加强,亟待改变人才素质结构
  当今社会需要充满生机活力、富于开拓、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创新的欲望可以在客观上引导人自身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去跃进,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华丽转身,是人主体性与能动性的自我激发,是人本内涵的极大丰富与扩展。因此,创新意识是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本质力量的关键。然而,由于档案工作自身程式化、环节性、标准型与反复性等特征,目前档案界在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实践上,不仅与高新技术研发、文化传媒、媒体投放等前端行业差距甚远,甚至与图书文博等相关领域也有很大差距,如数字图书馆的运行、博物馆策展理念的盛行,无不令我们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而这些差距与不足的根本,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匮乏,在于人才素质结构改变的滞后,在这一根本问题解决之前,档案工作的创新则无从谈起。
  三、对发展高素质、复合型、勇于创新的档案干部队伍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采取技能培训、理论培养、经验灌输等常规性、程序性的方法,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理论与实践已为各家广为论述且成果颇丰,本文无需过多赘述,本文仅针对档案工作的特质与实际,通过理念渗透、启发引导、潜移默化、相互作用等方式另辟蹊径,寻求上述问题的破解之道。
  (一)灌输勇气毅力
  档案工作具有平稳性和程式化的特征,容易导致档案工作者危机感不足,但日常工作背后同样隐藏着恐惧和危机,特别是除了日常工作之外的一些特殊的、有重大意义的任务时,人难免会焦虑、恐惧直至退缩,因此,有必要培养档案工作者的勇气。如2008年朝阳区局(馆)承担的《奋进·发展·辉煌——纪念朝阳区建区50周年成就回顾展》的筹办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具体承办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此时勇气就变得尤为重要。该局(馆)领导班子的做法是:一方面全力支持具体承办人员 的想法,做他的坚强后盾;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激励方式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使他们逐渐清醒的认知工作和认知自我,在每一次的成功中体味能力、树立信心、克服恐惧,培养勇气。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