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温暖送行,愿你微笑启程(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吴洁 发表于:2012-09-07 14:59  点击:
【关健词】《入殓师》 日本文化 生死观
村上春树曾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亡并不可怕,是每个人无从回避的过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然后认真生活。只有摆脱死的阴影,人们才能享受人生,坦然而活。这一主题贯穿影片

  村上春树曾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亡并不可怕,是每个人无从回避的过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然后认真生活。只有摆脱死的阴影,人们才能享受人生,坦然而活。这一主题贯穿影片的每一处,每个人物,每个故事。比如反复出现的男主角大悟坐在富士山下的田野上拉大提琴的镜头,贯穿全片的大提琴乐曲,诗情画意的雪野、蓝天、远山,独立桥头的观鱼……每一个细节、场景都与影片主题密切关联,都在行云流水般烘托着影片的主题。影片以一种东方式的启迪来引起观众的思索,而不是说教。对自己的入殓师工作耿耿于怀的大悟,有一天在桥上看到河里的鲑鱼,拼命地向上游,然而从上游却漂来几条死去的鲑鱼,大悟不禁感叹:“真是悲哀啊,为了死而努力,终归一死,不那么努力也可以啊。”老人经过,看到说:“是自然定理吧,他们天生就这样。”鲑鱼为了产卵拼命逆流而上的同时,不断有死鱼被冲下,生命是为繁殖后代而付出的代价,但死的价值也正在新生中得到了体现。而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有一件事是始终在悄然地等待着我们,那就是死亡。既然出生是人无法选择的,死亡又是无法避免的,那么面对死亡的时候,心情也会变得平静,面对别人的死亡经验,才会感受到死亡的含义。就像加缪所说的那样:“在实际中并不存在死亡的经验。从原始意义上讲,只有被经历的东西才能成为经验,才能使人意识到。谈论其他人的死亡经验,这种说法是完全正确的。”死亡,在生者眼里,既然是自然定律,就可以平静地对待。
  四、以生死为本质的日本文化与艺术美学
  对大部分人而言,死亡或与之相关的事物如遗体、灵柩、棺材、坟墓、鬼魂等都让人感到阴森可怕、悲哀不幸、恐惧忌惮,然而深受奈良时期净土宗提倡“宴离秽土,欣求净土”影响的日本大和民族,对死亡、凄美、虚无都有种莫名的追捧、病态的迷恋,把死亡当作一种美丽,赞誉死亡瞬间为“落花之美”。他们不畏惧死亡,甚至向往死亡,他们认为,死不是通往永恒的沉寂,而是走向了流转的生。因为生死是可以轮回的,所以死要死得高尚,活要活得精彩。死亡并非对美的摧残,而是通过对有形体的毁灭促使精神长存,实现有限生命的超越和升。日本人爱樱花就因其生命短暂而脆弱——开时绚烂热烈,落时凄美缤纷。武士更以樱花自比,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瞬间美,追求瞬间的生命闪光,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人中武士花中樱”是日本人一种理想境界。这种文化浸淫的日本人认为死亡不过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另一段旅程,如灯明灯灭、花谢花开,自然寻常。日本人生死观的独特性也使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有了鲜明的特点。影片中在殡仪馆工作的老人在送别澡堂老板娘时有感而发:“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一路走好,总会在。”死亡,是一道门,每个人都要走向那扇门,由一个过程走向另一个过程,在那道门前面是一个开始,在那道门后面也并不是一个结束,在关上门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在那扇门后面要发生的故事,只知道有一天,会跨过那扇门相遇,向超越下一程走去。
  在岁月沉寂,波澜不惊之中,渐渐明白“入殓师”的真正含义和分量。让每一个逝去的人,在微笑的目光注视下,走完在这个尘世里的最后一段旅程。艺术化的仪式背后,是温柔的关爱、充分的尊重,一切都是如此的安宁和美丽。
  让我温暖送行,愿你微笑启程。
  参考文献
  1.彭吉象 《影视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
  2.[日]小山薰堂 《入殓师》剧本 世界电影2009年05期
  3.[日]土居健郎 日本人的心理结构[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4.张笑涛 《入殓师》中的生命意蕴探析 电影文学 2010
  5.[日]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年06月01日出版
  作者简介
  吴洁,女,汉族,江苏常州人,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11级艺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产业。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