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生死为线索的主题内容与矛盾张力
最初看到《入殓师》这部影片,只是本着对片名的兴趣,并不知晓它曾获得过那么多的国际大奖。两个小时的剧情,缓慢的节奏,日常的白描,有一点小幽默,但更多的是细细的忧思。看过之后,一时之间,难以形容,让人感觉就好像一条深沉而缓慢的河流流过心坎,有那么一种力量沉淀在心间。在商业大片泛滥的时代,有一部电影能够让你在安静的感动中,还留有清醒的思考的余地,就好像在路边旧书摊淘到一本薄薄的小书,偶然相遇,欣喜若狂,失而复得,却又惘然若失。
所谓入殓师,就是送死者遗体最后一程的人,他的工作包括为遗体美容、换装、入棺等等。影片中由本木雅弘饰演的小林大悟却通过工作的种种遭遇,爱上了这份很多人敬而远之的职业,领悟到了很多常人终其一生也无法理解的道理。这些道理正是影片庞大而丰富的主题,包括生死哲学、夫妻亲情、父母子女情、人文关怀、生命的意义等。而贯穿这些主题思想的线索内容,则是小林成为入殓师之后的生活历程。
故事的开头是一场华丽的交响乐团演奏,导演似乎有意将音乐家和入殓师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职业安排在一起,在世人眼中,前者是多么的高贵,而后者却是那么的粗鄙。然而恰恰是这样鲜明的对比为大悟后来的思考埋下了伏笔。
人生往往要面临突如其来的抉择,乐团的解散让小林大悟开始反思自己的理想,最终他决定带着妻子离开东京一起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迫于生计的原因,以及在社长的热情和金钱的攻势下,他最终选择留下成为一名入殓师,但是却向妻子隐瞒了真相。最初大悟排斥和厌恶这份跟死人打交道的差事。影片中大悟第一次帮人入殓后回到家中,面对着妻子准备的晚餐,开始呕吐反胃,不禁紧紧地拥抱住妻子,在妻子的身上寻求心理上的慰籍,此刻他是脆弱的,无助的。对妻子肉体的摸索也是为了表现其对死亡所带来的冰冷感觉的恐惧,他迫切地需要感受生命的热度,以帮助他逃离那些阴暗的情绪。影像中出现的翠绿的麦田、雪白的天鹅、蔚蓝的天空等符号,反复阐述着相对于生命的常态,我们应该带着尊重与平和面对作为这个世界轮回的一部分的死亡。
二、以生死为契机的戏剧冲突与得失感悟
面对这个世界,人总是无奈的:无论多么想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也总有不被理解的时候。大悟因为“入殓师”这份职业,被人说是“一项赎罪的工作”,妻子美香认为他的工作太“肮脏”,朋友认为“不正经”。当大悟有些动摇想要辞职时,社长只是微笑着邀请他一起吃河豚。“好吃吗?好吃的让人为难!”
正如“好吃的让人为难”的食物在吃完后,嘴边的美好的余味不会永留,人性的爱也会因为死亡停在回忆里进而消失。社长借用口中的食物,平淡地诠释了人生的无奈,他像一位长者引领着大悟开启理解人性尊严的大门。大悟在一次次的跟随社长工作的过程中,从最初的被逝者家属抱怨到最后的被理解与感谢,这些都让大悟心态在逐渐地转变。影片中间贯穿一些入殓中的故事,比如自杀身亡的变性男子、不幸出车祸的叛逆女孩、可怜早逝的男孩、年轻孩子的妈妈、满脸爱的唇印的爷爷、想穿长筒袜的奶奶、澡堂老板娘……这些逝去的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两位入殓师,一老一少,进出陌院,帮他们好好地含棉洗净,擦拭身体、换衣服、化妆、打理好后放进棺材,怀着一种对生命的敬意,对死亡的包容,用一种无比温柔的情感,还原他们最初最真实的容貌,送他们走完人生旅途中的最后一程,让那些已经冰冷的身体再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的同时,其自身也焕发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人总是要等到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澡堂老板娘去世了,大悟和妻子赶去为老人送行,大悟精心与真诚地为老板娘入殓,使在场的每个人肃然起敬,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泰戈尔所言的“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与此同时,妻子对大悟职业的反感也逐渐消解成为敬意。老板娘的儿子看到老人逝去时安详满足的脸庞,才明白老人所坚持的不仅是一间澡堂,更是对过去和父亲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的回忆,才理解辛苦经营着澡堂的母亲如此孤单,独自忍受着失去老伴后心灵的煎熬,却还挂念着他人的寂寞。尤其从别人口中了解到她想与家人一起过一个圣诞节,买个蛋糕插满蜡烛都成为奢望,我不禁潸然泪下,耳边响彻的儿子对母亲说的“对不起”,在我看来也只能是面对彼岸无力的忏悔。而在大悟面对的父亲的遗体时,无意中发现从小就背叛家庭的父亲,手心里竟然紧握着自己年幼时送给他的小石头。内心的脆弱往往需要用表面的冷酷与坚强伪装,但往往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就会触碰到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那座精心建立的看似无懈可击的城堡便会轰然坍塌。一霎那,他终于明白,大石头与小石头的故事依然没变,属于父子俩的羁绊与默契永远存在。回忆如潮水般涌出心田,眼泪,夺眶而出。大悟怀着无比肃穆的神情,一如平常熟练地给父亲刮胡子,看着父亲沧桑僵硬的脸庞,无声的泪已无需再过多的解释,便足以唤起观众内心深处同样的回响。而当大悟将这块石头放在怀孕的妻子的腹部的时候。其中蕴含的生死交替、生命轮回、血脉相承以及爱的传递的意味,虽不算完满,也不无遗憾,却让观众在惋惜之时又倍感欣慰。只是为什么必须要以死亡为中介,人们才肯面对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少一份倔强,多一份理解,也能少一份遗憾与悔恨,多一份幸福与圆满。
三、以生死为核心的影片主旨与艺术哲学
“死亡”本身就是一个敏感话题,人们讳莫如深,但又不得不面对。影片选择这一特殊题材,用艺术的镜头语言展现了整个“入殓”的过程,揭开行业的神秘面纱的同时,也满足了观众对人性、尊严、生死的诉求。影片非但没有预期的沉重感,反而以略具幽默感的手法叙述,从而揭示主题,这也是大悟领悟到的很多常人终其一生也无法理解的道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相同的生命历程,让人死得有尊严,这也就是入殓师的职业意义所在。” 人们恐惧死亡,是因为它拥有巨大的力量,是任何人都不可以逃避的生命的终结方式。正如作家史铁生:“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任何人的死亡都会对其他人产生深刻的影响,就像每一次去参加葬礼之后,擦干眼泪的时候人们都会说:“好好活着吧,名啊、利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然而人们因为恐惧就回避死亡并不是对死亡的正确态度。正如《西藏生死书》中所阐述的观点:恐惧或不以为然地轻视死亡都是不足取的错误态度,而唯有以正确的方法,领悟今世来生的意义,觉醒到生与死都不过是轮回中的过程,方可得到最终的解脱。《入殓师》就像在观众面前突然打开的澄澈无尘的窗子,让人们一下就抓住了它所要叙述的理论的精髓,那就是正视死亡,正视和死亡相关的一切,进而正视人生。人生以生开始,以死结束。生活中只有坦然接受这个事实,才能更好享受着人生这门艺术。(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