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祉”一词含义广泛,这里采用福利及福利保障之义。孙中山《同盟会宣言》“复四千年之祖国,谋四万万人之福祉。造福于民、扶助民众、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是我国政府实践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增进人民福利及福利保障,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谋划与促进发展,实现国家现代化、人民生活小康的根本价值取向。渴望安定富足的生活,追求快乐幸福的人生,也是基本的人权。国民作为主权者,不仅需要了解、维护自身福祉,而且应该互相理解,互相扶助,与政府一道共同改善社会福祉状况;国家应当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改善国民的福利保障,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追求,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如果全体国民实现了对“福祉”的认知并努力实践,国家政府配合以完善的机构设置及配套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规范操作运行程序,全体国民获得必要并逐步改善的福祉保障,国家进入福祉社会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建设福祉社会的实践中,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建立我国的福祉教育体系,培养各种层次的福祉专门人才对促进我国福祉事业的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福祉人才培养在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起步较早,体系建设,制度完善、操作运行等方面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在美国,已经建成了完整的高等福祉教育体系,学历层次分为学士、硕士、博士,其中学士、硕士课程注重应用,以实践为主;博士课程主要培养研究及行政管理方面人才。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满足了社会福祉人才的需求,这方面美国也继承了注重实践的传统,社会福祉的理论也产生于实践,并以其基础扎实、积淀深厚对实践发挥了指导作用。在日本,福祉教育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培养各级各类相关人才。此外,政府还设立了资格认证制度,有社会福祉士、介护福祉士等等,只有获得相应的资格才能够从事社会福祉工作,在强调了专业性的同时,也为福祉人才的培育开辟了新的路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条件的极大改善,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社会福祉的内涵也愈加丰富,福祉工作所涉及的层面也更加广泛,而科学技术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为此提供了可能,因此对于社会福祉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如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将是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中华民族从来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老吾老以其人之老,幼吾幼以其人之幼”;也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通俗的表现就是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民众福祉,使民众安居乐业,精神愉悦,生活幸福。
现在,我国的福祉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严格说还处于探索阶段,基本没有形成福祉教育的体系,从事福祉工作的人员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门福祉知识教育和专业技术技能培训,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福祉工作的需求。培养专业福祉人才,真正实现人民福祉,使我国的福祉教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品质日渐向上,精神追求丰富多彩,各项保障逐渐完善,在迈向小康的进程中,人们对生活提出了更高需求,全面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生存是本能驱使,生活则是更多精神层面的追求,在享受物质满足的同时,人们开始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追求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并尽可能地追求物质和精神全面的高品质。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最大的满足,它既包含客观享受,又包含主观感受。这种满足的程度实际上就集中体现在人民福祉的增进。国际经验表明,人民福祉是人民能够享受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终端成果,是人民对于发展成果的客观享受和主观体验。从关注民生到转向以人民福祉为发展目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英国,一些经济学家发现,尽管经济获得了史无前例的繁荣,但是人们的幸福指数却徘徊不前。发展和人民福祉并不是一回事,我们必须把人民的福祉放在发展的首位,作为发展决策的终极目标。福祉是国家及其民众的共同追求,当福祉逐渐被认同的时候,标志着社会进步的推进,福祉是社会综合面的大事情,福祉程度与社会和谐发展同步,为此,福祉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福祉建设同步,为今后福祉社会储备人才,未雨绸缪。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政府必须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思考全社会和全体民众的福祉,因此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福祉专门人才的培养。只有培养掌握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技能、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福祉事业的发展,具有专门知识和能力的福祉人才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社会福祉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人们对于福祉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纳入福祉范畴的事物也是逐渐丰富的。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我国是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文化多元、社会构成复杂,价值观冲突较为强烈的国家,如何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和保障民众的福祉,建设小康社会是个难题。把握经济快速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契机,逐步建立相应的福祉机构,进行相应立法建设和制度建设,同时加快福祉人才培养,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各层次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建设福祉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才需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寿命显著延长,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0余岁;同时随着独生子女全面进入社会承担起社会责任,“421”家族增多,“丁克”家庭也逐渐增加,外来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等一系列因素,使中国民众的社会认同、价值观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国传统的子女赡养老人的观念受到了极大甚至是颠覆性的冲击,“少子化”“老龄化”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如此,我国的残疾人数量庞大,仅聋人就有2100万,保障残疾人的生活需要、发展需求,平等对待和保障残疾人群体的利益,使身体和精神方面有障碍的人过上幸福生活,享受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同样需要数量众多的专门福祉人才。虽然遭受了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巨大冲击,但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还深深影响着社会各阶层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状态下,人们的判断与行动往往处在两难甚至三难选择状态。如何在传统与现实的矛盾中,在东西方文化撞击下,在信息化的社会现实中,努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