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论题历史久远,归根结底”三农问题”的根本就是农村的社会发展问题,从马克思的东方理论指导下的土地改革,到集体化农村发展路径的不断尝试,农村虽有发展,却进展缓慢,尤其与城市相比,差距越拉越大。新时期,随着政府对农村、农业、农民越来越重视,农村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单一传统的以农为生的农民群体开始分解,导致社会的异质性增加,另一方面分解后的农村群体间的差距也开始拉大。这种变化虽然以前也有,然而最近表现显著,若不加以重视,通过现象找出根源,从而正确引导,将愈演愈烈,最终成为农村发展的桎梏。
一、农村社会分化的原因
首先,农村所有制结构的变迁为农村、农民多样性发展提供前提条件。1958年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嵖岈山人民公社的《试行章程》中规定,各农业社的一切生产资料和公共财产转为公社所有,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统一领导,强迫农民只能以统一的社员身份参加集体生产活动。在分配上实行“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否认个人在知识、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压抑个人才能的发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使农民拥有了必要的生产资料,实现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和个人身份权,改变了长期以来被动的地位,实现了农村的第一步改革,农民曾形象地将此改革比喻成“松绑”。农民独立发展的结果使农村进入了多样化发展的新时期,推动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为农民职业分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其次,农村生产经营结构和方式打破了单一的产业结构成为农村社会分工分业的直接推动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得农村各类专业户迅速崛起,彻底打破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各类非农产业的发展更是农村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促进了农村的分工分业和农民职业的分化。统一的社员身份被渐渐废业的直接推动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得农村各类专业户迅速崛起,彻底打破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各类非农产业的发展更是农村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促进了农村的分工分业和农民职业的分化。统一的社员身份被渐渐废除,开始出现不同利益要求的阶层和群体,单一种田的农户也开始出现不同的职业角色,如工人、个体户、经营管理者等。相对单一的农村社会结构出现了分化,使得农村社会异质大大地增加。
最后,乡镇企业的发展加速了农村社会分化的进程。在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双重推动力下,乡镇企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呈现出勃勃生机,以发展乡村工业,引进市场机制为内容的第二次农村改革,极大地催化了农村社会的分化。乡镇企业的发展势头迅猛,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社会分化的速度和程度。据统计,1978年以前农业生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份额始终保持在85%以上。1978年以后,农民来自乡村工业、建筑业、商业、运输、餐饮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收入迅速增大,农户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因此由1978年的26.79%跃升到1983年的79%。因为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使得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二、农民职业分化现状及后果分析
(一)农民职业分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新世纪之初在国家扩大内需,启动农村市场政策的推动下,商品经济的加速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逐渐减少,而非农生产的劳动力不断增多。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民在流动中将城市资本的一部分带回到农村,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力量。同时由于农民从事多种职业的机会越来越多,农村经济结构也由单一转向多种经营,不仅限于种植业的发展,形成了农、林、牧、副、渔、工、商、贸全面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农村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二)农民职业分化加剧了农村社会的差距。改革开放后通过市场交换而实现的分配,普遍存在着差异和不平等性。据统计,2000年最高收入20%的农户拥有全部收入的47.3%,而2000年最低收入20%的农户仅拥有全体农户收入的5.6%。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基尼系数已达到0.43,表明农村社会居民收入不平等现象已相当严重。然而这种不平等主要由劳动者的个人能力、知识水平及交易机会、劳动条件等的不平衡引起的。一方面它创新了劳动价值实现的形式,提高了劳动价值实现的效率,形成了新的劳动激励机制,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农村社会内部的分化和不平等。
(三)农民职业分化促进了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在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带动下,农村释放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市场经济条件下,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开始向第二、三产业分化,他们逐渐接受城市文明,并且有着强烈的城市化倾向为城市化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人口。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农民外出打工人数不足100万,从1992年开始全国逐渐兴起“民工潮”,常年有近6000万人外出打工,到2000年民工大军更是达到了9721.5万人。虽然在城市中打工的农民户籍仍在农村,但有不少人实质上已成为经济意义上的城市人口,最终将慢慢地从农村分化出来融入到城市中。这样,伴随农民职业分化,农户的资本积累将不断转化为工业化的资本积累,最终促进农民城市化,现代化。
三、促进农民职业分化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建议
归根结底笔者认为要使农村真正得到长足并且可持续的发展,还是要靠人这个内因起根本的作用,也就是政府要千方百计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来推进农村的发展, 促进农民职业分化往更高层次发展。面对新的形势,为了更好的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好的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笔者根据农村社会内部分化的情况,依据他们的趋向,就政府在促进农民职业分化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提几点政策建议。
(一)坚持内化型资源与外扩型资源相结合,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所谓内化型资源笔者将它定义为主要在农村、农业内部消化的资源,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是不可以没有的,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农民也不可能消失,那么内化型资源将成为“三农”问题的“造血者”,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力军,留在农村这一片广阔的土地将农业作为自己的事业,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将农业做大做强而成为我们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
外扩型资源是要从农业人口中转移出去的人力资源,转移到二、三产业,尤其第三产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我们知道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份额是最大的,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兹教授长期深入研究,认为19世纪初到中期是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最为迅速深入的时期,同时也是这些国家的农业部门就业人口大量向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转移的时期。到这个时期结束的时候,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农业就业人口,在全部产业就业中的比例只有20%多一点,工业和服务业的就业比例约占80%,而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大致在50%左右,发展极缓,发展潜力也巨大。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