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层面:管理职能转变对干部素质提出严峻挑战 我国现行社会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带有深刻的计划经济体制烙印,主要特点是政府管得过宽过多,上级对下级统得过细过严,基层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没
(一)政府层面:管理职能转变对干部素质提出严峻挑战
我国现行社会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带有深刻的计划经济体制烙印,主要特点是政府管得过宽过多,上级对下级统得过细过严,基层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现行体制存在不适应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6]正是长期以来社会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也造成了政府官员思想和行为上的惯性,不适应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
在管理理念上,有限政府的理念尚未确立,政府权力至高无上、无所不包,过分统一的“大一统”管理理念难以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其行政价值观突出表现为“官本位”、“权力本位”,行政活动只对上级负责,维护上级权威,而不对下负责,官与民之间界线分明,忽视民众的话语权和参与权;对社会管理的诠释是“社会管制”,社会管理被界定在社会控制的狭小范围,这种“管起来、理顺了”的单向度的管理,主要是政府管制民众,民众只是被动的被管理者;对社会发展的理解是片面强调GDP追求经济效益,甚至不惜以破坏环境、牺牲群众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为代价。
在管理方式上,使用行政手段偏多,政府官员习惯于会议贯彻、文件部署、审批把关、执法检查等行政手段,缺乏跟踪服务、动态监管、绩效考核等新机制;一些部门依法管理的自觉性不够强,管理中存在较大的自由裁量度;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理念,限制了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充分合理的使用;[7]加之政府集管理决策、执行、评估、监督等职能为一体,控制与操纵着社会管理的整个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人治”倾向,以致造成管理过程中与民众的冲突,降低了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度。
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式陈旧,造成社会管理效率偏低,社会发展成本居高不下。在当今,政府虽然加大了社会管理力度,但相当一些政府机构的管理者并未彻底摆脱原有的管理理念、管理套路和方法,而对现代社会管理理念和科学管理方式的认识肤浅,缺少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坚实的社会科学理论根基,更难以有效地把握和运用。因此,在社会管理创新中,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对干部素质提出严峻挑战,尤其是对其社会科学素养的提升有着更高的要求和强烈的期待。
(二)社会层面:公众的社会参与尚未成为习惯
我国几千年的封建集权制度和与之相应的传统文化积淀对民众的影响根深蒂固,顺民心态与习性成为显著特征。尽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但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一切的体制,并没有赋予民众管理社会的权利,也扼杀了他们的主体意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中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社会管理日益复杂,加之政府自身能力的限制,导致社会管理在很多方面的缺陷日益暴露,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应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行政管理、社会自主管理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政府调控、社会参与的共同管理的新机制。在政府职能逐渐“瘦身”,放弃用行政手段包揽一切社会管理的同时,事实上也为社会自主管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充分发展的契机。与此同时,也对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提高管理能力的新要求,以实现与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相互补充。
然而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政府包揽一切的社会管理体制是以人的工作单位为基础的单位管理,单位不仅是工作场所,也是包揽职工生活方方面面的基层组织。在这样的以控制性、封闭性为特征的管理机制下,人们对单位的依附性很强,习惯了依靠组织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单位管理逐渐被社区管理、居民自治所取代,但是作为社会管理主体和基础的公民社会尚不发达,公众的社会参与和自主管理的意识还很弱,志愿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尚未充分确立,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远不能适应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这就使得本应通过社会自治得以解决和完成的许多社会管理事务仍由政府承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形成。
另一方面,在当今开放的社会中,人们获得了参与社会事务的广阔空间,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直接参与社会管理搭建了平台。2011年初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达到4.85亿,手机网民3.18亿,微博用户1.95亿,在网民中的使用率提升到40.2%。 [8]近年来,网络民意表达、网络监督、网络民间舆论所催生的公民集体行动的增加,都在挑战着缺乏透明性、互动性、回应性的传统社会管理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关注点的变化与一些事件的发展动向。网络民意为越来越多的各级政府机构所重视,成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通道。但同时也由于我国网络素养教育滞后,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缺少成熟的经验,更缺少科学的理念和方法,以致不可避免地导致一系列社会参与中的非理性行为产生。如对某些虚假言论缺乏辨别能力,极易造成群体的盲从与冲动,甚至引发社会性恐慌;对某些事件当事人的“人肉搜索”以及聚众围攻等不理智行为,也反映了网络道德的缺陷,等等,都成为公众参与管理的障碍。现实表明,公众不仅是管理对象,也是管理主体,在诸多社会问题解决过程中,政府与公众是合作互补的关系,没有公众的理性参与,就难以形成共同管理社会的合力。 三、社会科学普及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
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公民权利,既要为每个公民提供均等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也要为其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参与提供有力的保障。面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艰巨任务,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公众首先要提高社会科学基本素养,社会科学普及的作用恰恰是为其提供科学知识和思想工具。
(一)引领改革方向 促进观念转变
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事业改革中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针对我国国情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多学科和多领域构成的发展和开放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中不仅有党和政府的战略部署、方针政策、具体任务,也有诸多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创新成果为依托。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是避免盲目性、准确把握社会管理思想和行为方向的基础。仅就社会管理涉及的社会学领域而言,就有社会发展、社会体制、社会政策、社会保障、社会组织、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公正、社会心态、社会认同等一系列基本概念以及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社会管理创新是思想创新、理论创新以及将其付诸创新实践的过程,社会科学普及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将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新知识、新发现以及新方法、新精神普及到全社会,为大众所了解、取得公众的认同,并引领其内化为新观念,得以用新思想、新方法来分析、认识和应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转化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实际行动。我国的发展的现实也告诉我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理论为先导,并作为武装群众发动群众的重要力量。社会科学普及正是科学理论、先进思想与民众之间联系的桥梁与中介。(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