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思维是我国古代哲学中广泛存在的逻辑思维形式。“类比”就是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类比人的品德、志行,以相似性为基础,建立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联。类比思维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三种:比类、类推、比附,三者在运用中密不可分,统一于类比思维之中。
类比思维在上古运用就已经十分普遍,如“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这里,“水”是类比智者“动”、“乐”之德的,“山”是类比仁者“静”、“寿”之德的。“乐”不仅是自我快乐,“寿”也不仅是人的“长寿”,而是指“山”、“水”可用于耕畴、生长,为万物为民众提供衣食之源,表明山水有“正德、利用、厚生”的“生生”之“德”。进而,孔子对此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这一段话的大意是: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看,是什么缘故呢?”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回,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
与这一思想相似,同样是谈水和山等景物的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亲近自然,从而总结出了“整个宇宙是一部和谐的乐章”的观点;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水由于它的形状而显现出美,辽阔的、一平如镜的、宁静的水在我们心理产生宏伟的形象。奔腾的瀑布,它的气势是令人震惊的,它的奇怪特殊的形象也是令人神往的。水,还由于它的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四周的一切如画地反映出来,把这一切屈曲地摇曳着,我们看到的水是第一流的写生画家。”在他们的眼中,山水就是自然物,自然界的和谐就是美,而无自然和人的“比德”可言。只有在我国,因“仁”和“知”都是儒家极高的理想人格境界,而孔子将观赏山水与仁知境界的实现结合为一。
这种见解对后世的中国旅游文化产生了两方面的深远影响:一是为旅游这一文化娱乐活动在人生中的崇高地位的形成奠定了哲学、伦理学和美学的基础。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几乎无不受孔子这两句话的影响,旅游在中国文化中之所以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热爱山水之所以会形成历久不衰的传统,孔子见解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另一方面,由孔子所总结的周人山水欣赏的“比德”传统,代代相续,流传至今,构成了中国旅游美学的一大特色。儒家的这种强调“自然的人化”不同于道家的“人的自然化”,但在对待和观赏大自然山水花鸟中,儒家却吸收、采用和实行了庄子的审美思想。潜移默化使中国的游人有意无意地把道德观、幸福观、生态理论观、审美观融会于山水欣赏之中。具体说有以下几点:
一、重古
中国人评价旅游点,大多认为越古越好。一块汉碑、一首唐诗、一处明楼、一座津渡便引动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远万里,顶礼膜拜。见之手舞足蹈,过后形诸笔墨;未访的不免惆怅,甚至遗恨终生。在没有古老的人文景观的山水风景区,好事者也会附会出各种各样的传说,给缺少文化的自然山水披上一层古老文化的外衣。如四川九寨沟、湖南张家界开辟为旅游区后不久,便有《九寨沟的传说》、《张家界的传说》等旅游书籍问世,于是山川就有了文化,就有了品位。
二、重人
受儒家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是衡定万物的尺度。这种重人的传统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山水美学。重人传统是指中国古人欣赏山水时,特别看重审美主体的民族心理习惯。
一是历史名人的登览,名人登览,名人诞生,因而被后世称颂,成为旅游热点。庐山瀑布、桃花潭水因李白而名于世。黄鹤楼因诗人崔灏而名于世。桃花源、九江因陶渊明而名于世。黄洲赤壁因苏轼而有名,香溪因绝世美人王昭君,姊归因孕育了诗人屈原,诸暨因生了西子,便成为古今名胜。
二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一般说来,山水的知名度以能到达程度的方便与否而决定其吸引力的高低。全国各地州、县乃至乡镇,好歹都有山水八景之目。例如福建龙岩的“旧八景”包括“龙川晓月”、“虎岭松涛”、“登高独秀”、“双井流泉”、“东宝春云”、“奇迈岚光”、“紫金晴雪”、“九候叠障”等都在城区或城区附近。不少景观都有人为故意拼凑之嫌,而同是龙岩的景色秀丽的梅花山、龙硿洞等山水美景,因当时的地理位置相对较偏却未被列入。说明山川景致的发现和得名,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
三、重贤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又曰“山以贤称,境缘人胜”(元王恽《游东山记》)。山水景观与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以及其他类型的名人是否产生过联系,这对于山水景观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发生了关系,即使是一般所在,也会令后人徘徊观望,产生思古的幽情,从而对这块土地的感情也在无形中加深。元人王恽举例说明:“赤壁,断岸也。苏子(苏拭)再赋而秀发江山;岘首,瘴岭也,羊公(羊祜)一登而名垂宇宙。”(《游东山记》)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