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问题研究(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谢天成 发表于:2015-01-26 12:22  点击:
【关健词】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战略定位;北京
1.3 项原则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要求总体规划具有更宽的视野 解决好北京发展问题,必须将其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以打通发展的大动脉,更有力地彰显北京优势,更广泛地激活北京资源。20

  1.3 项原则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要求总体规划具有更宽的视野
  解决好北京发展问题,必须将其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以打通发展的大动脉,更有力地彰显北京优势,更广泛地激活北京资源。2014年2月,习近平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并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七点要求。7点要求也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息息相关,要求总体规划具有更宽的视野,“跳出北京看北京”,在顶层设计上,“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要求加快京津冀各地区总体规划相对接、相适宜;在产业发展上,要“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需要对原有总体规划中产业布局进行调整优化;在城市布局上,要“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要求北京城市空间布局不能“独善其身”,应更多地考虑京津冀空间视角,加快推进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
  2 北京城市新战略定位的确立
  梳理1949年以来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战略定位一直是中央和北京市高度关注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产生了不同看法。1953年和1957年编制的总体规划,均围绕 “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目标,要把北京建设成全国的经济中心;1981 年编制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将北京的城市性质确定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特别强调今后首都工业的发展要适合首都特点;1991 年编制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 年)》,提出“北京是伟大社会主义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2004年编制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 年)》,关于城市定位与上一版类似,提出“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总体来看,早期关于经济中心的定位,在促进北京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首都政治、文化中心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1980年代以来总体规划中的城市定位,均不再提经济中心,而是结合北京特点逐步提出发展首都经济。
  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重新思考现行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战略定位。首先,北京作为首都,全国政治中心应为其首要定位;其次,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著名古都,荟萃民族文化精华,现代文化蓬勃发展,其全国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不仅是国家首都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全国政治中心的功能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第三,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北京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国际活动不断增多,国际交往功能进一步加强,需要在城市战略定位中有所体现;第四,北京作为全球创新资源最集中的城市之一,高等院校、科研院校和科技人才高度集聚,科技创新优势明显,在全球新科技革命背景下,需要在国际上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产业竞争,特别是要发挥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辐射作用,因此科技创新功能也需要在城市战略定位中进一步明确。习近平2014年2月视察北京时提出的“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明确了总体规划修编中的城市战略定位,即“四个中心”。
  3 北京规划指标设置
  规划指标是评估规划编制与实施的重要依据。如前文所述,现行的总体规划多项指标已提前突破,表明规划指标的战略性和前瞻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此次总体规划修编,有必要对相关规划指标进行深入研究。
  在经济指标上,既要对总量进行考量,也要关注经济发展质量。在强调人均GDP的同时,考虑设置居民收入指标,推进“市强民富”同步发展;在三次产业结构上,一是需要深入研究第二产业发展定位特别是制造业发展战略;二是需要更加关注三次产业质量,特别是服务业发展质量;三是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应该有所体现,需要设置一定的科技创新指标。在人口指标上,要结合土地、水、生态等资源要素和产业发展特征,深入研究北京城市人口综合承载力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适宜人口规模;要严格控制常住人口增长特别是机械增长率,设置科学合理的年度人口增长指标,实现人口规模的理性增长;实施“以业控人”,通过功能疏解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人口质量;结合各区县人口承载力,通过产业、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布局调整,推动中心城人口向新城、小城镇和周边地区疏解,促进全市人口的合理分布。在用地指标上,要按照“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流量增效、质量提高”的基本要求,合理确定城市空间增长边界,通过“建设用地控制线、产业区块控制线、基本农田控制线、生态网络控制线”四线管控,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努力实现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零增长”,避免北京城市空间继续“摊大饼”式无序蔓延。此外,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城市发展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规划中设置相关指标。

       4 北京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 “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但在实际过程中,城市空间发展呈“多中心集聚与粗放蔓延并存”的态势,中心城“一心”独大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首先,各区县之间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各自的发展定位与目标,同质竞争严重,削弱了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力度;其次,新城发展不均衡,就业、公共服务、交通等配套不足,职住分离明显,“睡城”、“卧城”现象突出,形成“钟摆式”交通;再次,主要产业功能区布局相对集中且协调性不足,是导致区域交通拥堵、市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此次总体规划修编,要深入研究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一是如何加快调整优化现有空间格局,推进“单中心”向“多中心”空间转型,其关键是对中心城区“做减法”,疏解中心城区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等功能;对新城“做加法”,提升新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产城融合,完善产业功能区公共服务、人口集聚功能,推进产业园区向城市综合型经济园区和新区、新城全面转型。二是在当前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要统筹城市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配置和交通发展,倡导公共交通支撑和引导城市发展的规划模式,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引领作用,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精明增长”。三是要充分考虑首都新机场建设、2022年冬奥会申报等重大项目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四是要“跳出北京”,基于京津冀的区域视野,加强与张家口、承德、保定、廊坊、天津、唐山等周边城市在空间布局的对接与互动发展,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城市空间新格局。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