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了提升人文素质、培育科学精神、陶冶艺术情操、弘扬先进文化,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社会发展方向;从科学角度看,我们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来源于学生的实际、是对现代教育规律的反映;从价值尺度看,我们的理念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真正地代表、维护与实现了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需求。根据这三个评判尺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必须不断地丰富与创新理念,使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能够更加人本化发展、人性化发展、人文化发展,从而不断地提高教育的效果。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要使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系统达到耗散结构的理想状态,笔者结合该理论主要特征,浅谈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在价值取向上,要把握文化素质教育的非平衡特性,实施学生“求是、自强、弘毅、创新创业”四大行动,构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体系。
高校要积极调动全校各级、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以校园精神为重点,以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统揽,以党、团组织生活为载体,以学生理论类社团等相关学生组织为依托,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为目标,实施以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以促进他们追求科学真理、追求崇高理想为主旨的“求是行动”。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引导;把德育与智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大力营造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好地面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实施以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核心,以促进他们自立图强、奋发向上为主旨的“自强行动”。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
要实施以培育学生深厚文化素养和人文底蕴为核心,以促进他们博学求知、锲而不舍为主旨的“弘毅行动”。引导广大学生自觉把自身培养成:在品德结构上,具有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特征,即不仅有仁、义、诚、达、逊等传统美德,而且还具有公平、信任、合作等现代品质;在知识结构上,具有“博”与“新”的特征,即不仅有广泛的学科知识,而且还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有不断更新的知识视野与勇于创新的学科意识;在能力结构上,具有全面与综合的特征,即不仅有掌握、探究、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有社交、组织、管理等能力;在个性结构上,具有立己与立人相结合的特征,即不仅能够自立、自主与自强,而且还有开放、合群、合作、热情等特征;在审美结构上,不仅具有高尚的情趣与情操,而且还具有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
要围绕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核心,以促进他们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为主旨的“创新创业行动”。不断提供各种政策支持与物质条件,构建各种平台和载体,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在工作重点上,要把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放性,推进规范化、项目化、阵地化、社会化的“四化”建设,完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制度体系。
高校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实施规范化的管理,加大制度建设和完善力度,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工作制度、考核和评估制度,建立相应的竞争和激励机制,来规范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组织领导和活动开展。通过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把文化素质教育及其活动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方案中,纳入学校整体的育人系统,使文化素质教育形成全校一盘棋,充分显示其个性的生机和活力。
要按照主题的教育性、组织的严密性、策划的科学性和活动的实效性,坚持做到理论研究型项目与活动实践型项目相结合;长期项目与短期项目相结合;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相结合;教育型项目、竞技型项目与综艺娱乐型项目相结合等原则;以学生对活动的参与不参与、对活动形式的喜欢不喜欢、对活动效果的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的根本标准,通过项目立项申报的形式,打造一些优势项目与品牌,深化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效果。
要把阵地化建设作为推动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挖掘社会资源和校内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建立各类文化素质教育示范基地,并予以重点投入和建设,大力扶持和资助,充分发挥其带动、辐射和示范的功能和作用。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占领网络阵地,抓好文化素质教育专题网站的建设,如开设好文学视野、史学渊源、哲理思考、艺术审美、科技博览、健康驿站、校园文化、地域文化、素质讲坛、素质拓展、网上课堂等栏目,使特色鲜明。
要积极争取社会支持,通过“独资合作”型,即社会力量负责活动的所有经费、物品和有限人力支持,并参与专项教育活动全过程;“合资合作”型,即利用社会资助(财力和人力)、学校资助来开展专项教育活动;“投资”型,即社会力量无偿支持某专项活动,不求参与和回报等形式,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此外,在发展内涵上,文化素质教育及其活动要根据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觉调整活动方式和内容,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得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成为另外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三)在运行机制上,要把握文化素质教育的非线性结构,健全文化素质教育的组织系统、活动系统、监控系统和评价系统,夯实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支撑体系。
要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方方面面;要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组织领导体系建设,通过建立校院(系)两级文化素质教育专家委员会、指导委员会、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培训中心。设立班级文化素质教育委员,建立校、院、年级、班级四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格局;要积极完善文化素质教育学分的考评与认证体系,切实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要分类分层地科学制定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活动体系,要根据大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合理安排内容和进度。循序渐进地实施好不同阶段各个环节的教育活动,设定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路径。如:大一新生是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对他们重点进行公民教育、价值观、道德观教育和民族传统教育,亦即“做人”教育;大二和大三学生是充实和塑造期,重点是“读书”和“做事”教育,核心是培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入大四后,学生进入职业生涯准备期,主要是对他们开展人生价值观教育、社会适应能力和创业精神教育,以良好的身心状况和综合素质迎接社会挑战。这样的素质教育全程贯穿又各有侧重,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目标性,更好地实现了育人的目的。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