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散结构理论视野下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创新

来源:网络(WWW.NYLW.NET) 作者:徐建军 龚涛 发表于:2011-03-23 11:05  点击:
【关健词】耗散结构理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创新
耗散结构的开放、非平衡、非线性和涨落有序的基本理论特征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方法论意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与耗散结构异曲同工,它的目的与任务是一种典型的非平衡态,同时它的内容与环境处于开放状态,地位与功能存在非线性,发展与创新依赖涨落原理

耗散结构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在长期潜心研究热力学问题基础上所创立的理论。他的这一重大理论贡献被誉为“20世纪70年代最辉煌的科学成就之一”。在耗散结构理论中,普利高津讨论了自然界的可逆性与不可逆性、决定性与随机性、简单与复杂、存在与演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作出了新的解释。他还透过历史文化视阈审视科学的演进,倡导人们要在一个更高的基础上建立人与自然的同盟,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科学观、自然观。虽然耗散结构理论反映的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但人类社会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也无不受制于各种自然规律。因此,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目前不仅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重大启示,在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也被广泛引入,已经成为一种贯穿许多领域的科学方法和研究方法,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一、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思想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structure)。相比之下,平衡结构的有序主要表现在微观上的有序、是不随时空变化的“死”结构,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而耗散结构中的有序则表现为宏观上的有序,是一种处于运动变化中的“活”结构,体系的状态、性能向着优化方向转变,因此,比热力学平衡结构更具广泛应用性。
  耗散结构的形成需要四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只有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引人负熵流,系统才可能走向有序;第二,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才会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第三,系统的要素必须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才能产生相干效应和协同作用,以致系统发生自组织现象进而产生有序;第四,系统通过随机的涨落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化,即涨落是形成新结构的杠杆,涨落是新结构的孵化器,系统要出现新的有序结构必须依赖某个个体变量涨落的诱导和启发。
  
  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耗散结构特征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通常指高校通过对理工科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促进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相融合为重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资源的利用具有多样性和整合性,需要物质、文化和信息资源上的支撑,及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参与;作为系统中的主体而言,也必须始终处于与外在的“物”和“人”的交流、互动之中,在开放的界面之上满足其现实需求。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促使受教育者在复杂多元的信息流当中,认同并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在全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这一开放的大环境之中,文化素质教育系统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保持自身的生命活力。
  文化素质教育系统远离平衡态。开放系统有三种状态:平衡态、近平衡态和远离平衡态。一个平衡态的系统意味着其内部服从势能最小的原则,是一个没有活力的低功能系统。耗散结构理论认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系统只有在远离平衡的状态下,才能向着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演化。伴随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在文化素质教育规律的支配下,文化素质教育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状态。教育者的理念、方法,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思想水平在不同的阶段亦呈现出程度不等的差异性。可见,非平衡是文化素质教育系统的始态特征。正是社会的变迁与转型,以及各种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使文化素质教育系统处于非平衡的状态。
  文化素质教育系统具有非线性的结构。一个开放的非平衡系统,内部是由相互作用的因素构成的,其互动性和复杂性直接规定了该系统的现有状态及发展方向。系统要素的发育、要素间关系的调整、整体形态的变化等都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相关,并通过协同和相关作用把系统推向有序状态,即非线性是有序之本。文化素质教育系统包括了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等要素,其中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焦点,形成内外两种环境相互关联的境域体系,呈现出一种非常复杂的网状关联结构。这种结构促使系统自身发挥出最大的整体功能,而不是线性系统中的那种单向联系和功能叠加。可见,文化素质教育系统的内部结构是非线性的。
  文化素质教育系统中存在涨落现象。“涨落”是指系统中某个变量或行为对平均值所发生的偏离,是耗散结构形成的种子和动力学因素。“涨落”发生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发生在平衡态或近平衡态的涨落对于系统的整体稳定是一种干扰性因素,但在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微小的涨落可以放大为“巨涨落”,促使系统产生新的有序结构。在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中,新事物、新思想、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外界的任何信息流都会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或心理有一定的冲击,从而产生随机的涨落现象。一般的涨落对系统自身的影响会被系统逐渐耗散掉,但在非平衡状态下,当系统处于临界点时,非线性作用会把微小的涨落放大为“巨涨落”,进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观念、知识能力素质实现某种质的飞跃与升华。
  
  三、耗散结构视野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创新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系统的耗散可以定义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系统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内部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下,系统发展的有利因素不断增加,使组织有序度的增加大于自身无序度的增加,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和产生新的活力。而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系统耗散结构就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系统耗散过程中形成的自组织和自适应组织系统,就具体而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耗散结构的形成要符合三个尺度:历史尺度、科学尺度、价值尺度。从历史角度看,我们的文化素质教育代(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