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档案造假的原因和对策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冯舫女 发表于:2012-01-02 13:29  点击:
【关健词】人事档案 王亚丽 造假 真实性
人事档案作为发掘人才、正确选用人才的重要依据,对国家实施人才发展和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只有真实的人事档案才能成为依据。近年来,一些人为一己私利,炮制假人事档案,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损害了党的形象。本文通过对人事档案造假的原因和手段的分析,对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人事档案作为有效凭证之一,在选拔人才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今社会上各种假人事档案,给遴选人才增加了困难。分析一下人事档案造假的原因和手段,对我们防止人事档案造假有很大的帮助。
  一、人事档案造假的原因
  人事档案造假的根本原因是其带来的可观利益。正是这一点,使社会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造假者。他们或无中生有,编造辉煌简历;或盗用他人名义,为己所用。具体造假原因则主要有:
  1.造假为了升学。湖南邵东2004年发生的冒充身份上学案比较典型。罗彩霞高考达到录取分数线,但没接到通知书,复读后考取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罗彩霞办理网上银行业务,却因为身份信息不符,被拒绝。经调查证实:2004年,王某冒名顶替自己,被贵州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录取,且于2008年顺利毕业。而真实的罗彩霞却不得不面临因身份证被盗用而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更为荒唐的是,罗彩霞在邵东居然有两份档案。
  2.造假为“安排”工作。海南省万宁工商局叶东雄担任局长后,通过使用旧印章、伪造签名等手段伪造人事档案,将亲戚20多人安排至工商局,其弟弟、弟媳、妹妹、妹夫、儿子、儿媳、女婿、亲家、堂弟、侄儿等几乎尽数囊括,万宁工商局被称为“叶家军”。由于人满为患,万宁工商局不得不采用三班倒,轮流上班。案发后,137个持假档案者被清理出万宁市工商队伍,堪称建国以来人事档案造假之最。
  3.造假为了提职。共青团河北省石家庄原市委副书记王亚丽堪称是人事档案造假的集大成者。为了升官,她无所不用其极,造假到“除性别外其他都是假的”——身份造假、学历造假、年龄造假……于是我们看到她生于1978年,1990年成为河北省军区后勤部战士,1990年到1995年在解放军某医院做药剂师,直至2007年4月调任石家庄团市委副书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王亚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作为造假的巅峰,她终因冒充他人子女侵占财产而引爆了其伪造履历、骗取官职的内幕,身陷囹圄。
  4.造假为了腐败。湖北省荆门市原市委书记焦俊贤,找了一个“三陪女”陈某当情人。为了继续腐败,焦竟指令宣传部长和组织部长,为陈某伪造假档案——正式党员、正科级干部、大学本科学历……就这样,陈某成了该市开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个局的副局长。
  但是人事档案造假也不全是功利的,少数档案的造假是因一些人不重视档案。笔者一位同学,在大学履历表上曾填写自己会萨克斯、钢琴、手风琴、吉它……我们当时就很诧异地问:你还会吹萨克斯管这种西洋乐器?他满不在乎地回答:吹就是“吹”嘛!你还真当真哪!谁看呢?这种随意性就造成了档案造假。
  造假者目的各异,内容也不同,有年龄造假、身份造假、职务造假、学历造假等。这里仅说说年龄造假。
  年龄造假由来已久。宋朝赵匡胤曾有一规矩:凡应试规定次数以上而未能及第、年龄在60岁以内的人,可以别作一甲奏名,从宽赐给出身,并授官职,通称“恩科”。于是一些人开始造假,出现了“59岁”讨“恩科”的现象。王士祯曾感叹清朝“三十年来士大夫履历,例减年岁,甚或减至十余年,即同人宴会,亦无以真年告人者”。而王亚丽为符合共青团河北省委“处级干部年龄不超过30岁”的条件,将年龄“瘦身”九岁,使自己完全处在规定的“杠杠”内。
  年龄造假也不都是减年的,完全看“形势”需要。汉朝的举孝廉制由于特权阶层相互推荐年轻人求回报,一些有名望有学问的年长者,无从得选。汉顺帝为此“初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只有特殊人才方不拘年龄。一些造假者便虚增年龄,使自己已到四十,要不就说自己才能过人。有个叫徐淑的接受复审时,审核官怎么看都觉得不及四十。徐淑就说:“不是说才华有如颜回、子奇就可以不拘年龄吗?我就是这样。”但当被问及“当年颜回闻一知十,请问你闻一知几?”却答不上来。魏晋选拔官员优待世家豪门,“甲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以三十试吏”,后门子弟只得“增年矫貌以求进”。①这种增年现象当今也有。比如未到法定年龄为领取结婚证而增加年龄的;1993年按职称套改时,1-17年套在第一档,18年以上套第二档,加上一年就多一档工资,也曾出现增加年龄的造假。
  造假者的心态也有区别。有些造假者是“主动进取”型的。为获得更好的机会,他们往往通过各种手段,主动把自己塑造成全能型人才,使自己鹤立鸡群。云南某官员三年提四级,将经历写得扑朔迷离,但毫无疑问有夸张成分。
  有些则是“被迫无奈”型的。南宋光宗绍熙年间,因严禁“伪学”(程朱理学),使得各路漕司举试本路选人时,“必欲书‘委不是伪学’五字”。有一个叫柴中行的不肯造假,说:自己从小研读程伊川(程颐)之书,才考取举人。但那时不是伪学。现在政策变了,要声明所学不是伪学,我就只好放弃。“漕(司)难其报”,只好取消选试资格。但朝廷还要加其罪名。幸亏谏院有人替他说话:“其人所守不变,可罪之乎?”②方免去一场大祸。不造假还要受处罚,谁敢不造假呢?《儒林外史》里的范进,除读书外一无所是。但就是这个被其岳父胡屠户骂作“烂忠厚没用的人”,也向学道大人承认:因为童生20岁应考,自己考过20余次。童生册上写的是30岁,实年54岁。
  人事档案造假不仅危害社会,也伤害当事人。晋朝赵至出身“士伍”,无仕进机会。为此,他改名赵浚,远赴辽西,利用边区户籍管理不严的漏洞,伪造档案,后被举为郡计吏。一次,他去洛阳时巧遇父亲,却不敢相认。后因业绩升至幽州从事,去洛阳受奖方知母亲早已去世。他深感“父在不能相认,母死不能守孝”的悲愤,“号愤恸哭,呕血而卒”,年仅37岁。③至于当今社会,那些因造假而东窗事发的贪官污吏就不用说了,就拿邵东冒充身份上学案来说,不仅罗彩霞因身份被盗用影响毕业,冒名顶替的王某也一度因此而下落不明,成为悲剧。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