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不良妊娠结局的孕妇梅毒临床资料分析(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丁艳 发表于:2011-11-14 10:22  点击:86次
【关健词】 孕妇梅毒;不良妊娠结局;危险因素
妊娠孕妇梅毒所处阶段 -2.89 -2.81 0.005 -4.90 -0.88 新生儿体重 -0.91 -1.8 0.071 -1.91 0.08 3 讨论 普遍但却是错误的观点认为孕18周前梅毒不会传给胎儿[3],胎儿组织的银染和免疫荧光或羊水的聚链酶反应和兔接

  妊娠孕妇梅毒所处阶段 -2.89 -2.81 0.005 -4.90 -0.88
  新生儿体重 -0.91 -1.8 0.071 -1.91 0.08
  
  3 讨论
  普遍但却是错误的观点认为孕18周前梅毒不会传给胎儿[3],胎儿组织的银染和免疫荧光或羊水的聚链酶反应和兔接种感染试验都显示早在9~10周时苍白螺旋体已进入胎儿,事实上胎儿的宫内感染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阶段,人体观察实验也证明梅毒孕妇的胎儿感染的可能性永远不会消灭,Temmerman等研究表明梅毒感染对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人群归因危险度(PAR)是9%[4]。
  除15~20岁组孕妇梅毒高于其它组,其它各年龄组梅毒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4],因此我们以年龄为配比因素,并以就诊时间相近为条件,消除可能由于年龄和就诊时间的差异带来的混杂。
  我们的结果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文化程度上没有差异(P=0.085),由于参与者中初中毕业占51.47%(35/68),高中及中专占35.29% (24/68),小学及以下占5.88%(4/68),这反映出的是梅毒孕妇普遍文化程度低,虽然既往不良妊娠结局史是一个危险因素[4],我们的结果显示两组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292)。
  未治妊娠梅毒30%的可能性死产,10%可能新生儿死亡,40%可能智力发育障碍的儿童,只有20%未治母亲生出的小孩正常。未治早期梅毒孕妇70%~100%可以引起不良妊娠后果,其中50%流产、死产或新生儿死亡,50%胎传梅[4],经治孕妇梅毒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PAR下降到3%[4],已治疗妇女的婴儿仅有1~2%感染的危险[5]。
  我们的研究中病例组早期梅毒(47.06%)明显高于对照(2.94%),有统计学意义(P=0.005),早期梅毒感染对不良妊娠结局是危险因素。
  在妊娠妇女的平均孕龄25周,超过30%的孕妇是在29周后按国家指导方针进行推荐的单剂240万单位治疗,梅毒孕妇首诊孕周对妊娠结局并不产生影响(P=0.172),这可能是由于样本小的原因 [4]。
  首诊日至妊娠结局的周数、产前治疗、首诊和妊娠结局时RPR滴度以及新生儿体重有统计学意义(P=0.00),妊娠梅毒妇女,梅毒检查试验的时间是很重要的。越早做梅毒试验,越长的时间可用于有效治疗和随访试验监测滴度反应。
  孕妇在首诊时和妊娠结局时RPR的滴度对妊娠结局都产生重要影响,这反应的是梅毒活动性的强弱,从另一个方面也反应出由于治疗时间上不足对妊娠结局的影响。高滴度活动性梅毒对妊娠的不利是肯定的。
  产前关怀(PNC)缺乏或时间较晚是先天梅毒(CS)的发生危险因素,也是妊娠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没有PNC的妇女,与至少有1次PNC的妇女相比,更可能死产或新生儿死亡,与有5到9次PNC的孕妇相比,死产或新生儿死亡的可能性要高3倍,与孕期≥10次PNC妇女相比,发生死产或新生儿死亡可能性几乎高8倍。[6]
  55.56%(5/9)的胎儿死亡发生在30周前,与Gust等的研究结果是比较一致的[6],因此要明显降低梅毒相关的死亡率,在30周前就需要充分治疗,至少在孕中期。不断发生的CS主要归因于对孕妇在产前缺乏足够的筛查和治疗,特别在梅毒发病率高的这些地区,我们强调在高危人群在早孕就要进行PNC,妊娠结局发生前治疗大于30天对宫内有效治疗是必要的,中孕期对预防死产和死亡通常已经太迟了[6]。治疗不足或再感染也降低治疗的效果,有些早产者或死产可能由于吉-海反应,大多数吉-海反应发生在一期、二期梅毒,潜伏梅毒没有。
  妊娠期产前筛查并即刻治疗可以明显降低低体重出生儿和死产的发生率[4]。对照组新生儿体重虽然大于先天梅毒儿,但没有发现有统计学意义,可能是由于样本量不足造成的。
  梅毒的发病的提高也还有其它社会问题如贫穷、毒品、暴力、缺乏健康关怀、缺乏避孕、意外妊娠。社会人口学危险因素对于高危的妇女不是特异性的,因此,不能用于梅毒妇女妊娠结局的预测。很明显,产前梅毒普查预防和降低梅毒所引起的发病和死亡仍是最适当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Southwick KL, Guidry HM, Weldon MM, et al. An epidemic of congenital syphilis in Jefferson County, Texas, 1994-1995: inadequate prenatal syphilis testing after an outbreak in adults. Am J Public Health[J].1999,89(4):557-60.
  [2] Hook EW 3rd, Peeling RW. Syphilis control--a continuing challenge[J] . N Engl J Med, 2004,351(2):122-4.
  [3] Dippel A. The relationship of congenital syphilis to abortion and miscarriage, and the mechanism of uterine protection[J] .Am J Obstet Gynecol 1944:369–79.
  [4] Temmerman M, Gichangi P, Fonck K, et al. Effect of a syphilis control programme on pregnancy outcome in Nairobi, Kenya[J]. Sex Transm Infect, 2000,76(2):117-21.
  [5] Alexander JM, Sheffield JS,Sanchez PJ, Mayfield J,Wendel GD Jr. Efficacy of treatment for syphilis in pregnancy[J] . Obstet Gynecol 1999;93:5-8.
  [6] Gust DA, Levine WC, St Louis ME, et al.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congenital syphili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2-1998[J]. Pediatrics, 2002,109(5):E79-9.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搜藏 QQ书签 Google书签 POCO网摘 新浪ViVi 和讯网摘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